小米汽车致歉限马力风波!小米SU7 Ultra赛道情怀为何惹怒车主?

小米汽车致歉限马力风波!小米SU7 Ultra赛道情怀为何惹怒车主?-有驾

最近,小米SU7 Ultra闹了个不大不小的风波。本来刚刚凭借赛道圈速纪录刷足存在感,结果一场车机系统更新,却把自己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一款车的动力模式要“解锁”?碳纤维前舱盖又是怎么回事?这背后其实是造车新势力普遍的用户运营焦虑,以及赛道情怀与消费者真实需求之间的博弈。

一、起因:车机更新“限马力”,引发车主不满

事情的起点,是小米SU7 Ultra 车主陆续发现,自己的车在更新到 1.7.0 版本后,“排位模式”的最大马力被限制了。原本号称1548匹的超强动力,直接被锁定,只能用大约900匹马力。要想解锁全部性能,必须先在赛道上跑出官方指定的圈速,才能开启“排位模式”。

这下问题来了。很多车主日常根本不去赛道,即便有,也未必都能刷圈达标。结果本该随时可以体验的顶级动力,变成了一个“奖品”,而不是车辆本身应有的功能。这种强制设定,直接引发车主集体吐槽,社交平台上一片热议。

说白了,大家买SU7 Ultra,本就是冲着“高性能”“赛道级动力”来的,现在还得过关打怪才能开满马力,谁不憋屈?

二、小米官方连夜回应,暂停更新“补锅”

舆论发酵之快,让小米汽车不得不紧急发声。57日深夜,小米官方公众号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承认此次更新中,确实加入了“排位模式解锁条件”,给部分用户带来困扰,向车主致歉,并宣布暂停推送该版本更新。

同时承诺,已升级的用户将在4-8周内,通过下一版本更新,恢复该功能的自由使用权,取消限制。小米还表示,未来涉及用户体验的重大更新,必须建立在充分沟通基础上,完善用户意见收集机制。

这波处理,态度上算是及时止血,但也反映出小米在造车这条路上的经验不足和沟通短板。

三、背后逻辑:保障安全,还是赛道营销?

很多人不理解,小米为什么要搞这么个限制。其实,官方也给出了理由——保障驾驶安全毕竟1548匹马力的车,普通道路上全开极有安全隐患。通过设置“赛道成绩解锁”,表面上是安全考量,实际也是在强调SU7 Ultra的“赛道属性”。

毕竟小米从一开始造车,就打出“赛道级电动轿跑”定位,屡屡在浙赛、上赛等专业赛道刷圈,公开成绩,还把纽北测试成绩当成产品卖点。这次“排位模式”的设定,本质上是想强化这种高性能、赛道文化氛围。

只不过,这种赛道营销和用户实际用车场景之间,存在巨大错位。普通车主平时上班通勤、节假日自驾,真跑赛道的能有多少?小米低估了车主对动力自主掌控的需求,也没意识到限制核心功能会引发反感。这正是造车新势力常犯的“理想化产品设定”问题。

四、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赛道噱头还是实用改装?

除了“限马力”风波,SU7 Ultra另一处争议也不少——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原计划量产车并不配这个设计,结果去年10月纽北原型车刷圈后,外观和性能引发热议。小米顺势响应用户呼声,临时把原型车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复刻到量产版上。

官方说法是,这个前舱盖能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散热功能,还能减重1.3kg,满足赛道级需求。但不少车主反馈,日常开根本用不上,造型喜欢与否也见仁见智。

于是,小米又宣布,针对未交付用户,开放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选配碳纤维版本的用户,还赠送2万积分,已提车的用户也补发积分,尽量平息舆论。

这场围绕碳纤维舱盖的插曲,体现出造车新势力在追求“赛道标签”与尊重用户个性化选择之间的平衡困境。

五、风波背后:用户共创,还是品牌试探?

其实从这两件事能看出,小米汽车极力想走一条“用户共创”的路子——频繁在赛道刷圈、开放功能改配、限时积分补偿,表面是重视用户声音,实际更像是在产品定位、品牌文化方向上不断试水和微调。

只不过,这种共创逻辑要想顺利运转,前提是充分、透明、平等的沟通。而不是拍脑袋做决定、事后再道歉补救。像这次“限马力”和碳纤维舱盖改配,若能在更新前广泛征求车主意见,或预先说明、留足自主选择空间,舆论风波或许根本不会发生。

六、结语:造车路远,营销别走火

小米SU7 Ultra凭借极高的性能参数、赛道成绩、造型设计,在新能源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无论是马力限制风波,还是碳纤维舱盖争议,归根结底都源自小米在造车路上的高期待与高风险。

这提醒所有新势力车企:在追求品牌标签、赛道文化的同时,别忽视普通消费者的真实用车需求和自主权。营销可以大胆,体验必须谨慎。造车是长跑,不是一场圈速刷榜。

我们也期待,风波之后的小米汽车,能在产品定义和用户运营上越走越成熟,造出既有赛道激情,也兼顾日常驾驶需求的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