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销量过万,腾势看似春风得意,实则暗藏危机。
这数字背后,是刀光剑影的市场竞争,也是品牌战略的成败抉择。
D9的成功,固然抓住了MPV市场蓬勃发展的机遇,满足了众多家庭对空间和舒适性的需求,但31万元的售价,是否物有所值?
配置、用料虽属上乘,但与同级别竞品相比,优势并不显著,如同《诗经》中所言“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消费者对性价比的渴望,如同久别重逢般迫切。
腾势Z9,设计上确实惊艳,线条流畅,宛如一匹奔腾的骏马,内饰也精雕细琢,真皮座椅柔软细腻,质感极佳。
然而,33万到42万元的定价,却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与BBA相比,它缺乏深厚的品牌积淀和文化底蕴,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精湛的设计,也难以弥补品牌力不足的缺陷。
奥迪A6L月销量轻松突破一万八千辆,而腾势Z9却仅一千余辆,这悬殊的差距,令人警醒。
腾势N9的情况更为严峻,40多万元的售价,直接与问界M9、理想L9正面交锋。
消费者并非盲目跟风,他们会理性权衡,比较配置、技术、品牌,最终做出选择。
腾势N9,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如同“螳臂当车”,难以撼动对手的地位。
更令人担忧的是,比亚迪的技术资源分配,似乎对腾势有所倾斜。
最新的刀片电池和DM-i超级混动技术,优先应用于汉、唐系列,腾势则显得有些“落后”。
这如同曹植七步诗的悲剧,兄弟阋墙,资源倾斜,最终导致腾势在技术竞争中处于劣势。
不少车主因此心生不满,直言“与其买腾势,不如买比亚迪顶配”。
因此,腾势近几年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营销策略。
那些关于订单激增、销量突破的宣传,固然吸引眼球,却难以掩盖产品竞争力不足的现实。
这如同“画饼充饥”,最终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
最终,产品实力才是决定品牌兴衰的关键因素。
如今,腾势面临的挑战严峻:D9维持销量尚可,但其他车型销量低迷,定价偏高,技术更新缓慢,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降价或许是唯一的选择,但如同饮鸩止渴,治标不治本。
方程豹的大幅降价,已经对整个市场造成冲击,腾势Z9和N9的未来,更令人担忧。
腾势的未来之路,充满变数。
它需要在产品力、品牌力上进行全方位提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否则,“腾势”二字,将成为一段令人唏嘘的商业案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