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今年的日子真不好过。
你说,前几年它打破常规,靠着不到20万,谁和我抢主流这个策略,一路狂奔,市占率蹭蹭往上窜。尤其是那几款车,像秦、唐、汉,沉淀了不少忠实粉。最近的成绩就像踩了刹车,价格战+务实设计变成了它的软肋。
今年9月,公司公布了2025年销量目标,直接下调了16%。这意味着比亚迪不认为它能按照以前的节奏走了。我心里嘀咕:是不是市场已经开始对它有点厌倦了?还是竞争对手太有劲——特别是吉利和零跑,那块10到15万级市场,变得越来越挤。不知道你注意没,吉利那边推出了几款新车,看着像斗法一样拼市场份额。
财报也不太妙。第二季度的净利润同比一下子少了快30%。我翻了翻去年同期的财务数据,算了下平均单车利润——大概相当于几百块的利润(体感推算,具体数据不算太准),这次变少了差不多一半。挺奇怪的,因为销量还算不错,几乎每个月都有爆款。但明眼人都懂,利润收紧,毛利空间变小。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到一件事:比亚迪原先靠的是高利润、高毛利的电池和新能源核心技术。去年它还大搞刀片电池+刀锋系统。但问题是,今年遭遇原材料涨价,也没少被供应链甩锅。电池的铜线成本从去年每吨10万涨到14万,涨了40%。供应链的博弈变得激烈,尤其是在原材料供应紧张的背景下,导致利润逐渐压缩。
(这段先按下不表,实际自己心里在琢磨:进入2024后,核心原料涨价可能会持续几个月。再结合中国汽车市场的价格敏感度,这个压力是不是会更大?)
从渠道和用户心理角度讲,比亚迪内部其实挺焦虑的。虽然它从去年起就开始大力推高端品牌,比如汉EV和唐DM,但中高端市场的表现却让我有点失望。像你知道的,汉L、唐L这种升级款,本来期待能成为新宠,但效果似乎没预期那么好。用户反映,虽然是新设计,但价格提高了,体验提升不明显。有一次我碰到一个销售,说:汉L的销量还不如老款汉EV呢,毕竟价格要高出十几万。(这句话我还记得挺清楚)
对比同价位车型,尤其是合资品牌(别说一线豪华,普通合资像大众、日系一些车),比亚迪的优势就没那么明显了。很多人会觉得我宁愿多花点,买个有品牌价值和服务保障的车。而且,比亚迪在售后和渠道服务上的差异化也遇到挑战。汽车的用车体验不只在车本身,还在售后质量。
其实我还想到一件事:比亚迪这么拼,是不是在战术上有点走歪了?他们之前靠着智驾领先抢市场,但今年却不得不增加激光雷达版的智能驾驶,比如推P5车系。换句话说,原本的智驾变成了激光雷达版+长续航。从消费者角度讲,这是不是在加码,反而让普通用户更迷茫?是不是得装装备,才能有点‘真智能’的感觉?我猜这可能是个内耗,不过比亚迪自己可能觉得没办法,只能这样突破。
(这段暂时不表,因为要考虑下一步它可能怎么走)
说到新车推出,去年比亚迪在造车速度和品类丰富上做得挺拼的。有些朋友还存疑:这样一年出一堆新车,会不会太快,而且质量能保证吗?我觉得快虽然是优点,但也要看质量是否跟得上。比亚迪自己也没闲着——10月出来的几款新车,比如唐L、宋L、汉L、夏Pro,动作都挺大。特别是,8月它有5款车销量都突破2万,几乎包揽了10万级市场,那阵势,真可以理解为行业老大不是盖的。
但我心里也打个问号:这次的新车能逆转前几年遇到的亏损局面么?还是说,这只是调味品,真正的翻盘还得看明年。
(这段其实可以延伸到现在竞争格局和未来不确定性,但我觉得还是留点悬念,给点空间让你去想想。)
对比这两年竞争对手们的动作,吉利的几款极氪和零跑的T03、T04是有点偷师兼防守策略的。价格向下压,品质没掉线,营销又到位。比亚迪的优势在产品系列丰富、技术领先,但在某些细节上,已经被挤压得很紧了。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今年新车上市后,媒体的口吻变得更理性了,不再只夸技术,也开始批评性价比不够。
未来怎么走,还真挺难猜的。比亚迪还会不会继续内卷,还是会回归稳健路线?我猜可能会有点折中,不会就此放弃极端扩张。毕竟,现在的汽车市场,绝对不是单打独斗的故事。
我还在琢磨:比亚迪的下一步,难不成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新动作?还是会继续用折中战术稳住阵脚?你觉得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