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重大爆料!
车圈里这两天炸开了锅,咱们今天就得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
说实话,一开始听到这个消息,我这老司机都懵了,心想:“这剧情走向,比我上次开车追尾的那个岔路口还离谱!”
咱们今天要关注的就是这条新闻——某个品牌,在营销上玩出了新花样,直接把“用户共创”这个词儿,给玩儿进了“非主流”的赛道。
这事儿怎么说呢?
就好像你兴冲冲地跟隔壁老王说:“咱俩一起砌个墙,你出砖,我出泥,最后这墙啊,就叫‘老王老李共建墙’!”
结果老王吭哧吭哧搬了一堆砖过来,你这边泥还没和好呢,老王就指着你的鼻子说:“你看,这墙,这砖,都是我的功劳,你算老几?
这‘老王共建墙’,名字里就得有我!”
你说这事儿,是不是有点“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的意思?
咱们今天聊的这个品牌,就有点这个意思。
他们最近推出了一款新车,名字就不点名了,免得显得我是在搞“车黑”。
但你懂的,就是那个前段时间营销攻势铺天盖地的,号称“用户说了算”、“年轻人第一台XX车”的那个。
这回呢,他们搞了个“共创计划”,说是邀请用户一起“定义”新车的设计和配置。
听起来是不是挺“高大上”?
挺“以人为本”?
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
毕竟,现在这年头,谁不想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
谁不想在自己掏钱买的东西上,留下点儿自己的印记?
尤其是对于那些对汽车有热情、有想法的年轻人来说,这简直就是梦想照进现实的节奏啊!
想想看,自己参与设计出来的车,开在路上,那得是多有成就感?
但是,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出人意料。
据我这“车闻雷达”捕捉到的信息,这个所谓的“共创计划”,一开始确实吸引了不少拥趸。
大家踊跃投稿,从车身颜色搭配,到内饰的材质选择,再到一些细节上的功能设置,那叫一个“百花齐放”,那叫一个“群英荟萃”!
有的人提出了“赛博朋克风”的涂装,有的人建议加入“复古航空式”的内饰风格,还有人甚至异想天开地想把“自动炒菜机”集成到后备箱里…
…
(开个玩笑,但你懂我意思!)
这本来是个好事儿,对吧?
品牌方可以借此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用户也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
然而,剧情开始出现反转了。
当第一批“用户共创”的成果——也就是那款新车,真正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时候,舆论就炸了。
为什么炸?
因为大家发现,所谓的“共创”,好像变成了一场“选择题”,而且还是那种“ABCD四个选项,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的单选题。
用户们辛辛苦苦贡献的设计理念,那些天马行空、充满个性的想法,在最终量产车上,要么被“阉割”得面目全非,要么就变成了几个象征性的、微不足道的细节。
举个例子,之前有个用户提议,说车内的氛围灯可以根据歌曲的节奏和情绪来变色,还能联动车外的灯光,打造一种“律动空间”。
这想法多酷啊!
结果呢?
量产车上,氛围灯倒是有了,但只能在几种预设的颜色里切换,而且还是固定不变的,跟“律动”俩字儿八竿子打不着。
还有那个“赛博朋克风”的涂装,最后变成了一个非常保守的金属灰色,你说这叫哪门子“赛博朋克”?
顶多算个“赛博石灰”吧?
这就有点让人不舒服了。
就好比你辛苦画了一幅画,色彩鲜艳,构图大胆,结果别人拿去,给你调成了黑白,然后说:“你看,这是你画的,我们进行了‘艺术加工’。”
这谁能忍?
更让人玩味的是,在后续的宣传中,品牌方依然大肆宣扬“用户共创”的理念,并且把那些被“稀释”过的设计,说成是“融合了用户集体智慧的结晶”。
这操作,简直就是把“割韭菜”的镰刀,挥舞得比996的打工人还要勤劳。
我猜啊,这背后可能的原因有几个。
第一,成本问题。
要实现那些真正个性化、定制化的设计,技术难度和生产成本都会大幅增加。
品牌方可能不愿意为此买单。
第二,标准化生产的惯性。
汽车制造毕竟是个高度标准化的产业,要实现真正的“一人一车”的定制,现有的生产线和供应链都难以支撑。
第三,营销的“话术”而已。
说到底,这可能只是一种吸引眼球、制造话题的营销手段,目的就是让消费者觉得“我参与了”,从而增加购买的意愿。
但问题是,当消费者发现他们的“参与”,最终只是一场“皇帝的新衣”时,这种信任就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这不仅仅是关于一款车的设计,更是关于品牌与消费者之间关系的重塑。
想想看,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不再是过去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
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的渠道去获取信息。
当一个品牌试图用“虚假共创”来蒙蔽消费者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口碑崩塌,信任瓦解,那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挽回的。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他之前特别喜欢某个国产品牌,觉得这个品牌有骨气,懂消费者。
他当时就说:“我买车,不光是买个代步工具,更是买个认同感,买个品牌的情怀。”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着光,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国产汽车崛起的期待,都包含在里面。
可如果这个品牌,现在开始玩这种“虚假共创”的把戏,那当初那份情怀,还能剩下多少?
那些消费者当初对品牌寄予的厚望,是不是就变成了“被收割的智商税”?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一个网络热梗:“你永远也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同样的,你永远也无法真正“共创”一个不愿意真正倾听和改变的品牌。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品牌方可能觉得是在“玩儿火”,但实际上,他们是在玩弄消费者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真正的“用户共创”,不是形式上的几个投票,不是口头上的几句承诺,而是要将用户的声音,真正地融入到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它是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一种承诺。
如果品牌方真的想在“用户共创”这条路上走下去,就应该拿出真正的诚意。
比如,可以推出一些更小众、更个性化的定制选项,允许用户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和搭配;或者,建立更透明的沟通机制,让用户了解设计决策背后的逻辑和考量。
而不是,把用户的创意当成免费的“素材库”,最后再用一套“官方标准答案”来忽悠大家。
想想看,如果这个品牌真的能做到:用户提出的某一个特别棒的设计,经过技术评估后,确实可行,而且成本也在可控范围内,那么就勇敢地将其量产,并明确标注“此设计来自用户XXX的创意”。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赢得用户的尊重,更能激发更多用户的参与热情,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才是“共创”的真正意义所在,也是一个品牌能够长久发展,赢得消费者真心喜爱的关键。
否则,那些所谓的“共创计划”,最终只会变成一场“大型翻车现场”,让消费者感到失望,甚至愤怒。
我倒是挺好奇的,接下来这个品牌会怎么应对舆论的压力?
他们是会继续装睡,还是会醒过来,真正地拥抱“用户共创”的理念?
咱们拭目以待。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消费者不是傻子,真诚永远是最好的营销。
别让那些花里胡哨的营销术语,掩盖了产品本身和品牌态度上的不足。
否则,最终吃亏的,一定是品牌自己。
那么,你对这种“虚假共创”的现象怎么看?
是不是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让我听听你们的声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