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竟然买了1万台国产MPV,这事我估计都没人想到吧。刚开门走出车库的那会儿,我还在琢磨,MPV能在美国圈粉,到底靠的是什么?等到台车停稳,我刚拎着咖啡那会儿,旁边一大妈盯着车门,问我:那车得多少钱?我瞥了她一眼,没直接说价格,就说:你猜猜看。她摇头:得8万?我心想着,还真有人能接受吧。
其实我在路上也见过一些高端MPV,价格都在4到6万美元,父母催着买车的,预算差不多就是这范围。魏牌高山,要不是我了解点供应链的事,光看售价——8万美元,我都得掂掂:贵个啥?价格用算术就能理解。咱们稍微缩一缩,国内的价格大概要人民币30多万,换成美元差不多是4万多。你说,2倍价,买了这么一台改装大号的MPV,这贵不贵?我在心里估算(体感)了一下,不算极端,差距还是挺大的。
但我觉得重点不是价格,而是体验差别。这个车最大的卖点,是它对美国粗粮消费者的吸引力。打个比方,就好比你吃的全是家常面包,突然有人扔个奶酪汉堡,一开始你不适应,后来发现真挺香。魏牌高山那车,外形一改,前脸装屏幕、轮毂换跑车样,还支持看电影、编辑文字(这点特别迎合美国家庭),——是不是?我一直在想,它的设计是不是借鉴了中国的那种设计极简、功能巨大的套路?但说实话,我还没细想过,这是不是也造成了它的噱头。
对比来看,像丰田赛那在美国平时卖4万,咱们再回头想想:一台魏牌卖8万,能买两辆赛那,但赛那的配置显得简洁很多。这让人想,消费者愿意多掏钱,是因为啥?其实我怀疑,除了配置的豪华外,可能是那种新鲜感吧。美国人喜欢看新奇,特别是觉得自己的车里有个小电影院——这点,从某种角度,也是模仿苹果式的设计感。不知道你怎么看,你觉得美国市场的消费者到底更在意颜值还是实用?(这也是我经常困惑的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录了它的配置:12.3英寸仪表盘,15.6英寸中控屏,另一块副驾屏,整车屏幕铺开,是视觉盛宴。但我心里打个问号,这些屏幕,长时间用下来,折旧和故障率,怕是大问题,毕竟国产屏还没到十年不坏的水平(这段先按下不表)。
再说动力,这车搭的1.5T插混,系统最大458马力,扭矩644牛·米,跑5.7秒破百,——够用吧?我算了算心算,油耗估计百公里在14-16L(估算,样本少),续航172到201公里(WLTC指标)对比纯电,也算够用。我觉得研发这款车,就是像大厨凑菜:把所有常用的、炫酷的配料都塞进去,反正有屏幕和科技感,剩下的还得看调味。
说到供应链,我琢磨过:给美国市场用国产配件,成本能控制在什么范围?大概就是基础的核心零部件,比如电池、芯片、电子模块,要确保在稳定供货状态。这就像你做菜,调料得原装进口,卖相还得漂亮。
我还逗了下自己,感觉这个车设计那么炫,是不是想走科技炫耀系路线?可能一开始只是抱着我带点新奇试试看的心态,但没想到反而被市场买单。为什么别的品牌就难突破?新闻说,很多美国人连二手车都不考虑国产,这次这个体验搞不好会变成潜移默化的启蒙。
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的趋势,国产车不光是价格优势,更多还是科技和设计逐步拉近了差距?但要我讲,还是那句话——客户最在意的,还是真实用性。像这个魏牌车里的氛围,坐在后排,能感受到那股豪华感,不比一些欧洲二线品牌差。问题来了,这样的豪华花多少钱能复制?至少成本控制得还行。
这次我还是忘了问:美国用户,到底会接受这种国产走高端的策略吗?还是只为新鲜买单?——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
(这段留白)最让我好奇的是,消费者是不是会在买单时,真正关注到这辆车背后的供应链深意?还是只看外表、体验?我心里一直觉得,体验经济才是未来的走向,也就是说,科技和设计的差异,可能比价格更能打动人。
你觉得,要是真的美国人都觉得这个国产车酷炫又实用,下一步,能带来什么变化?我坐在车里晃悠,看着反光的屏幕,心想——美国人是不是快到了看屏幕吃披萨的那个时代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