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的北疆大地,一场关乎道路安全与行业秩序的攻坚战正全面铺开。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厅、公安厅、工业和信息化厅三部门联合亮剑,自2025年8月起至12月底开展为期5个月的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此次行动以"零容忍"姿态直指违法超限运输、非法改装等乱象,通过全链条闭环管控,誓要斩断威胁交通安全的"隐形杀手",为自治区高质量发展筑牢运输防线。
专项治理行动背景与目标
近年来,随着汽车物流业迅猛发展,部分企业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纵容车辆超限装载、违规改装等行为,导致"百吨王"上路、临时号牌滥用等问题频发。内蒙古三部门此次联动,正是针对违法运营反弹的严峻形势,打出的一套组合拳。
行动明确三大核心目标:通过严格市场准入掐断违规源头,依托路面执法形成高压震慑,运用联合惩戒构建长效机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车辆运输车专项治理行动方案》中特别强调,对1年内超限3次的车辆将吊销道路运输证,企业超限车辆占比超10%则面临停业整顿,其惩戒力度堪称近年之最。
源头监管:掐断违法运输的"第一把火"
治理行动将火力首先对准运输链条的起点。交通运输部门已部署精锐力量,对全区乘用车制造企业装车点、物流场站实施"体检式"排查。在包头装备制造产业园,检查人员正24小时轮班驻守,重点监控企业是否存在强令司机超限装运的行为。
某物流公司负责人坦言:"现在装车区都装了智能监控系统,多装一排轮胎都会触发警报。"这种科技赋能下的精准监管,配合《方案》中"吊销道路运输证"的刚性条款,真正实现了让违规者"不敢超、不能超"的震慑效果。
路面执法:高压打击非法改装与违法运输
在京藏高速呼和浩特段,由交警与运政组成的联合执法组,正运用移动称重设备对过往车辆运输车进行筛查。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区已查处非法改装车辆47台,其中擅自加装液压装置的"变形金刚"式挂车成为重点打击对象。
执法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求违法车辆现场恢复原状,更将相关信息录入高风险车辆清单。在G6高速蒙冀界检查站,执勤民警展示的执法记录仪显示:"每辆问题车都要追溯至装载企业,实现违法线索双向倒查。"这种"查车又溯源"的执法新模式,彻底打破了以往"以罚代管"的治理困局。
闭环管理:四重举措筑牢治理防线
此次行动最显著的特征,是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监管闭环。在准入端,工信部门严把车辆生产一致性认证;在运营端,交通执法强化电子运单与实车核验;在惩戒端,三部门共享"黑名单"数据实施联合制裁;在公示端,定期曝光典型案例形成舆论监督。
鄂尔多斯某运输公司因连续违规,成为首个被公开通报的企业。其负责人懊悔表示:"以为躲过罚款就万事大吉,没想到直接上了行业禁入名单。"这种"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惩戒机制,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长效意义:安全与行业发展的双赢
从短期看,专项行动已形成"查处一例、震慑一片"的涟漪效应;从长远观之,其推动的标准化运输模式,将降低物流企业20%以上的轮胎损耗和燃油成本。正如自治区交通运输厅负责人所言:"安全红线就是发展生命线,今天的严格执法,正是为了明天更可持续的奔跑。"
这场跨越秋冬季的治理行动,既是安全底线的守卫战,更是行业转型的助推器。当最后一辆"超限王"退出草原公路时,内蒙古物流业的春天必将更早到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