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良渝放话向华为取经后,猛士M817五小时收割3700台订单,阿拉善那些开普拉多的老炮儿围着研究了三天
上个月阿拉善,几个开普拉多的老炮儿堵住一台猛士M817,围着看了快三天。领头那位玩越野十几年了,蹲在车前面半天憋出一句:“这车开起来不对劲儿,总感觉它在替你动脑子。”
我在旁边听着乐,心想这话听着玄乎,但确实说到点子上了。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玩硬派越野就是个手艺活。什么时候锁差速器,什么坡度挂低速四驱,全靠你那点经验和手感撑着。这台车装了华为那套乾崑智驾,遇到陡坡它自己就把扭矩分配算好了。上次在戈壁滩走烂路,我还琢磨着要不要切模式,车机屏幕已经跳出来了,建议你开岩石模式,顺便还把最佳路线给标出来。
头一回坐越野车里有这种感觉。就像突然多了个老师傅坐副驾,但这师傅不累也不会骂人,路况判断还贼准。
传统越野圈对电子化这事儿其实挺抵触的。道理也明摆着:机械坏了荒郊野外还能自己动手修,电子系统出毛病你找谁去?但M817这次大概找到了个平衡——军工那套底子保证皮实耐造,华为技术让它长了个脑子。
鸿蒙座舱那些功能倒是实用。前阵子约朋友走川藏线,他在手机上规划路线,上车就自动同步了,连数据线都省了。副驾屏能显示车辆倾角、胎压这些实时数据,新手看着心里踏实,不至于手忙脚乱。
涉水时候有个细节我印象特别深。屏幕会实时显示水深和车身密封状态,虽然官方说能过750mm的水,但真到那种情况心里多少还是虚。有这提示在,至少知道什么时候该松油门。
M817上市头五个小时大订突破3700台,这数字放30万以上硬派越野市场,已经算相当能打了。8月那会儿直接拿下这个价位段的销冠,把坦克700都挤到后面去了。
市场反应不会骗人。以前这价位买越野车,要么选进口的普拉多、帕杰罗,要么就坦克系列。现在多了个选项,而且这选项带着点不一样的味道——不是单纯拼机械硬核,而是用智能化另辟蹊径。
跟坦克700比,两台车机械素质差不多在一条线上,但智能系统的差距看得见。同样爬40度陡坡,坦克需要你手动折腾各种锁止,M817的系统自己搞定扭矩分配。效率可能提升不了太多,但对新手那个友好度完全不是一个档次。
新上任的万良渝是技术背景出身,清华硕士,在东风研发线干了快20年。他接手之后第一条微博就说“向华为取经”,这态度倒挺直接。
猛士和华为的合作不只是买套智驾系统装上去那么简单。听说华为那套IPD流程直接搬进了猛士研发体系,产品迭代速度比以前快了不少。更关键的是渠道层面的打通——华为线下店开始卖猛士,销售团队还得接受越野场景培训。
这种玩法汽车圈不多见。传统车企和供应商基本就是甲方乙方那套,但猛士和华为看起来更像合伙人。技术共享、渠道共用、品牌共建,听着挺理想化,能走多远还得看后面。
M817留了20多个改装接口,这在量产车里算比较厚道的设计。认识一位车主在车顶加装太阳能板和帐篷,说是在无人区自驾了一星期,靠太阳能给手机和无人机充电。
品牌方也会顺势而为,直接推官方改装套装,还联合用户开发什么“极限路书”。这套路有点像小米那个“米粉文化”,让用户参与进来,形成社群黏性。
改装这事儿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原厂够用,有人非得折腾到满身挂件才舒坦。M817的优势大概就是给了足够空间,想怎么玩随你。
前两天看到猛士规划,说2026年前推3款新车,2027年建500家店,还要把智驾系统升级到L4级。步子迈得挺大,能不能稳住节奏是个问题。
越野车智能化这条路,猛士算头一个吃螃蟹的。成了,后面一堆人跟风;翻了,也给行业交学费。对消费者来说倒是好事——多一种选择,多一份可能性。
开这几个月,最大感受是越野门槛似乎降低了。以前没个三五年经验,很多路况你根本不敢尝试。现在有这些辅助系统,新手也能体验到一些以前够不着的乐趣。
老炮儿们可能会说这不够纯粹。但汽车工业发展到现在,纯粹这词本身大概也变味了。技术进步的意义或许就在这儿,让更多人能够安全地去体验曾经属于少数人的那份快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