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台在西班牙卖42万的四驱SUV,回到北京只标12.99万,4.26秒破百油耗2.85升,一个GLE车主试驾后当天交了定金
上周末陪朋友去试车,销售顾问踩下油门那一脚,我整个人往座椅靠背上一撞。抬头看表,4秒出头破百。朋友脸色变了变,问多少钱。销售说四驱顶配落地不到二十万。他当场刷了定金。
回来路上他跟我算账:去年在罗马街头看到同款车,当地售价折合四十多万人民币。现在国内这价,配置反而更全。他说这买卖怎么都划得来。
开了十年奔驰的人,居然被一台自主品牌打动了。
动力这块确实有点东西
四个动力源,前轴两个电机,后轴一个,再搭上发动机。总功率455千瓦,扭矩920牛米。数字说出来可能没概念,实际感受就是红绿灯起步,油门深踩半脚,后排乘客会往后仰。
那套四驱系统反应挺快,0.02秒完成前后轴扭矩切换。上个月有朋友开去坝上,烂路泥地都试过,轮子打滑瞬间就把动力转到另一侧去了。脱困能力比传统机械四驱强不少。
至于加速快有什么用?大部分时间确实用不上。但高速超车、匝道并线,那种随叫随到的动力储备,开过就回不去了。
油耗这数字,看着不太对劲
电池亏光的状态下,五十多台车实测平均油耗2.85升,有二十来台跑进2升以内。这事我一开始也不信。
后来仔细琢磨了下,那台1.5T发动机热效率44.5%,变速箱机械效率98.5%,再加上能量回收调得比较激进。堵车走走停停的时候,刹车动能大部分都回收了。所以反而是拥堵路况更省油。
当然,这种标定风格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有些人觉得动能回收太强,松油门减速明显,需要适应一阵子。但单论油耗表现,确实刷新了我对混动车的认知。
从北京开到上海,一箱油够用,中途不用找充电桩。这种使用体验,跑过长途的都懂。
底盘调校花了心思
后悬架全铝多连杆,簧下质量轻了五十公斤。过减速带、井盖,车身没有多余的弹跳,收得很干净。
那套CDC电磁悬挂每秒调一千次阻尼,实际开起来就是起步不抬头,刹车不点头。乘客坐着舒服,晕车的人也能多撑一会儿。
不过这套调校偏舒适取向,激烈驾驶的话支撑性差点意思。弯道极限不如运动车型,但日常代步绰绰有余。麋鹿测试车身侧倾控制得还行,至少不会让人心慌。
安全标准按欧洲那套来的
车身八成五是高强度钢,电池包做了四十一项安全测试,其中十项超过国标要求。欧洲E-NCAP和澳洲ANCAP的五星碰撞认证都拿到了。
有个测试挺狠,80公里时速刮底,电池包硬抗下来没起火。这种极端工况日常用车碰不上,但有总比没有强。
国内卖的版本跟出口欧洲的标准一致,毕竟人家是全球认证体系过来的。成本摊在那儿,价格能做到十几万,多少有点意外。
续航够用,充电不急
纯电两百公里,加上油箱,总续航一千四百公里。市区通勤当电车开,一周充一次电。周末出城玩,不用提前查充电桩分布。
这种使用场景下,混动的优势就出来了。既有电车的平顺安静,又没有续航焦虑。冬天开暖风、夏天开空调,都不用心疼续航掉得快。
车子还能外放电,6.6千瓦功率,露营的时候能带个电磁炉、小冰箱。这功能实用不实用见仁见智,反正有备无患。
配置给得挺实在
12.99万起售,四驱版标配CDC悬架、L2.9辅助驾驶。这些东西在合资车上大概率得选装加价。
内饰软包覆盖率七成多,面料通过了环保认证,甲醛含量比国标低十倍。坐进去没什么异味,新车提回来通风两天就能用。
双12.3寸屏幕,高通8155芯片,语音反应速度还行,普通话识别准确率挺高。方言环境下表现一般,有时候得重复两遍。
辅助驾驶功能三十多项,高速领航、记忆泊车都有。AEB触发速度覆盖5到150公里,夜间行人识别率提升了四成。实际使用下来,市区自动跟车、车道保持基本够用,复杂路况还是得自己接管。
几个需要考虑的点
品牌溢价比不上合资,这个没办法。三年后的保值率可能不太好看,这是自主品牌普遍的问题。
设计风格偏传统稳重,年轻人可能会觉得不够新潮。车机系统虽然流畅,但生态应用没有新势力那么丰富。
不过换个角度想,十二三万买到这些硬件配置,账面上确实划算。技术和性能摆在那儿,值不值还得自己试了才知道。
那个开GLE的朋友提车后给我发了条微信:“这车开着挺对路子的,老婆也满意。”他没多说别的,但这评价已经够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