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新能源车销量大涨,我朋友圈里同事老王说,年初买的那台蔚来ES6,现在估计只跌了个五六万,算是保值了。听他这么一说,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新能车保值率还能比肩合资?这得多大市场认可度啊。可转念一想,王哥说的数字可能是他主观感受,没详细查过数据,咱不能全信,一是品牌堡垒强,二是需求刚需高,或许才造成价格弹性小。你们觉得新能源车保值到底能撑多久?电池衰减和二手车市场这两头,总有个扎心的痛点。
前不久,我去一家合资品牌4S店拜访老张,老张在供应链管理部门摸爬滚打十来年。他跟我讲,传统燃油车在零部件采购上,像买菜,必须货比三家才能便宜,质量又要过关,稍不注意就成本飙升。新能车电池是当家花旦,电池单体的稳定性直接决定整车竞争力,所以他们放弃了多供货商策略,走了一种跟着电池厂绑定合作的死磕路线。老张说他挺佩服研发这帮人的勇气,毕竟上游供应链一旦不稳,整车组装就得停工。听他这么说,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一个复杂的场景:项目经理拿着PPT急吼吼地喊,电池交期又推迟两周啊!我们怎么跟用户交代?这种研发和供应链的博弈,在车企里天天上演,谁没点真功夫是不行的。
这让我想起几个月前和老李聊天,老李是个汽车渠道经理。他吹嘘新款SUV卖得火爆,但也坦言卖车就是卖情绪,和朋友说,你知道客户买车,买的其实是那个车里放的‘我们’吗?就是品牌、配置、销售的小弟像朋友一样侃侃而谈的氛围。可我翻了翻自己朋友圈,好多买车的朋友最后选车不单看配置,更多是看有没有好开的试驾体验和后期维修方便。疫情期间物流断了,维修配件供应更显得重要,新品新车型如果不稳,客户即使冲动买了,后续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再说回我刚才提的研发和供应链例子,有次参与一个车型调试会议,技术总监眉头紧皱,这批传感器指标没有过,质量不达标,这样的车怎么能放市场?我感到那压力巨大,研发好比建楼,供应链是地基,虽然说得好听,但地基动摇,楼再高也危险。后来我反思,自己之前好像有点大意,之前说新能车研发只靠电池稳定性支撑,事实是整套逻辑出错就会牵一发动全身,变数远比我想的多。研发流程里的每个节点,都有可能让一辆车推迟上市,成本暴涨。
我心里有个困惑,为什么车企还不彻底开放供应链信息透明度?老王在买车时问的最多是三包和电池质保,他搞不懂为什么有的厂家电池质保8年,有的只有5年,用户得到的解释五花八门。说白了,厂商圈子里的游戏规则复杂,普通人理解成本真不低。有人猜测(纯属猜测),可能是一些品牌想通过模糊保质期制造心理优势,这种信息不对称谁有利?厂商还是用户?
我还记得前面提到老李,他和我讲过一个刚签公司新车渠道的故事,有次一位销售妹子,因为客户提前退订,直接在群里抱怨,这车卖不动,好多配置消费者都不懂,打折力度又有限,跟竞争对手比简直没戏。我当时觉得这话很现实,但也触及了销售与研发的矛盾:研发推出来的车型不是越复杂越好,有时反而成了客户的负担。这让我想到同价位的某款合资SUV,配置虽然少点,但价格清晰明了,维修简单,客户满意度反而高一些,真是悖论。
还有件挺小的事:我刚才翻了下笔记,上个月跟修理厂小刘聊,他说电动车的维修差异化特别大,常见电摩配件卖十几二十块,车辆核心零部件随便换个电池组都得几万了。电池报废换新这笔账对车主简直就是天价维修,这成本换算下来,保有量若量大,二手残值下滑风险也不小。小刘的这句话让我想起一个细节:厂商宣传电池质保很长,但质保过后的维修费用并没有多少公开,这块市场更像灰色地带,谁也不敢打包票。
对了,对了,聊到这儿,我突然想到之前看到个数据,说某新能源车型用户满意度高达85%,但实际二手车交易中,跌价幅度在30%-40%之间,说明还有不少用户买车时情绪价在里面。那我就好奇了,这种情绪究竟值几个钱?毕竟,没人真正关心三年后电池性能跌落多少,更多是想问,买了车还开什么心脏病去受罪。你们有没有碰到过,买了一辆看起来香,玩起来累的车?这中间的心理落差和实操体验到底怎么平衡?
车企到底该怎么取舍?是追求前沿技术堆砌配置,还是稳扎稳打铺好供应链和售后?这两头真不好兼顾,而消费者和市场的耐心估计也有限……先放这话题,明天继续聊,等我再去修理厂碰碰那台电池用得最多的车,看看到底那些电芯有多脆弱。你说呢,车的心脏要是先掉链子,留给车主的安全感还能剩多少?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