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次的新车申报,我总觉得市场像个巨大搅局者。尤其是新大洲本田,突然推出了这个满屏像素方块、未来感十足的跨界玩乐车,我一边摸着手机屏幕,一边笑着问身边的小李:你看这车设计,像不像电子游戏里突然跑出来的未来兵器?他也笑,不光像,还真挺酷。但心里又在想,这设计到底能走多远?人们愿意为个性买单,到底能支撑几个赛季?
这车的尺寸不算大,17817781107mm(体感:差不多像个大一岁的小学生坐个木制玩偶),轴距1246mm,122公斤左右的重量,属于那种随手一扔就能溜达的小车。轮组用的是传统的前12、后10寸,跟我骑的日系踏板差不多。操控上,标配ABS,前单碟双活塞,制动还算靠谱(这段先按下不表),油箱区域做了点像机甲风的飞翼设计,一看就知道拿来玩,不怎么考虑长途。实际动力嘛,124cc单缸风冷发动机,功率7kW,扭矩10N·m,最高速度90km/h(估算,体感,实际油耗可能会比预期低一点,但心里还是琢磨不出具体数值)。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这车用料其实还挺坚挺的,像是拼装一件未来武器一样。它用的那个像素风的绘画,早知道大概也是设计团队偷偷放进去的个人偏好吧(这段有点随意,但我觉得设计师应该挺爱这种点睛之笔)。
比起同级别的小踏板,这个车的抓人程度明显高出一截。从操控上讲,现在市面上很多玩乐型车,都是追求另类外观和短距离的灵活切换,但实际上,价格也偏高(估算:官方公布不超过1.2万,实际可能还得加点),而且市场很快会被一堆类似商品压下来。
但你觉得,这种像素未来感能坚持多久?不拍脑袋,设计其实挺大胆的。有人可能会说,这其实没有太多技术含量,纯粹靠噱头吸引注意,但我观察这一行业,个性化、玩乐化的市场空间其实早就隐约开始了。从供应链的角度看,零部件其实都是标准装配,但只要在外观上稍微变化,就能形成差异。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颜色、材质这些细节还得进一步琢磨,但整体趋势明摆着。小排量的年轻用户不再满足于单纯的代步工具,更喜欢带点我就是我的感觉。你是不是也觉得,这其实是在抢占潮人和个性派市场?(我猜这可能是个误判,但貌似合理。)
相比之下,长城那台从神话到现实的复古巡航——LH2000系列,整得有点像河北女神的大兄弟。尺寸翻了个大跟头,轴距1810mm,405公斤,能飞跃城市的边界吧?扎根更厚了,几乎是一台骑行神器。制动方面,配备Brembo四活塞带博世的ABS系统,算得上日系品牌都得羡慕的水平。
动力方面,用的S2000的水平对置八缸引擎(你没听错,竟然是八缸!),1300/70R18和200/55R16轮胎,最高时速200km/h,有点像在偷偷炫耀。这个配备自动变速箱,轴传动,感觉像是要开上一块复古版的跑车。可人心里也会想:这么个大个头,油耗得多高?你猜,假设每百公里油耗8升(估算),燃油成本每公里0.4元,要是每天跑100公里,一个月油费就得1200左右。
我不得不想,有没有可能这车的市场其实还挺小众,但被品牌放大后,影响反倒大?毕竟,九成的消费者还是希望在城市里稳稳当当,要个实用又有面子的摩托车。再说,长城的产品线越来越像是在铺豪华复古世家的牌,否则怎么能让人联想起北欧女神?(说到这我突然脑洞大开:是不是长城其实也觉得,自己要追忆一些古老的精神,把复古和高端结合起来?)
另一个问题来了:这样高端的配置,能不能量产?配件是不是都得进口,一旦零件供应链出点问题,整车的交付都悬了。再叹一句,工艺和设计明明都挺细节,为什么我总觉得,复杂的机械结构,反而比单纯的电子配置更难稳定?
比较好奇的,是这些车型市场的接受度。有人会说,年轻人买车不仅是交通工具,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咱们身边,哪位朋友会为了花多点钱,买个个性化款?我觉得,能在如此细分的市场里找到意中人的,可能也只是那部分死忠。
说到这,我突然想:除了设计和技术外,销售策略也很关键。销售员是不是能讲出这些豪华细节背后的故事?或者他们会不会就像修车工经常抱怨的:这车虽然看起来科技感十足,但实际修起来,还是要靠一点经验。
(这段其实我也没细想过,但突然觉得,技术再牛逼,没有人会买单,还是得有人懂得说故事。)
你是否也在想,未来这两类车,还能走多远?市场是不是已经拉开了距离,个性化和高端化会不会成为两个极端?还是说,最终,它们都会在某个点上交汇?里头的小细节,比如那些细腻的雕花、复杂的机械噪声(这也是个人的猜测,可能我太爱幻想了)……都是未来的关键。
这一路上,最大的困扰,还是我自己。很多设计、技术都在变,但城市生活的真实感,还是那一小段,飞快路过的街景,和随手想起的那句你要不要试试?——你说,这样的车,到底还能陪我们多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