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沪渝高速G50川渝段,这条贯穿崇山峻岭、隧道桥梁密集的交通动脉,向来是对车辆综合性能的严苛考场。当我们将比亚迪宋PLUS DM-i智驾版驶入这段蜿蜒起伏的山地高速时,它搭载的“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正悄然开启一场智慧与地形的对话。多弯道、长坡道、忽明忽暗的隧道群——这些复杂场景不再是驾驶者的负担,而成为检验这套平民化智能科技的最佳舞台。
一、智驾接管:山路高速的从容应对
驶入G50快速路段,仪表屏清晰提示:“智驾领航已就绪”。一键激活后,方向盘下方的专属按键亮起,车辆瞬间进入高度协同状态。面对川渝高速频繁的上下坡与急弯,“天神之眼”的三目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组合展现出精准的环境感知力:
- 弯道限速智控:系统实时识别弯道曲率,自动将车速调整至安全阈值内,过弯轨迹平滑稳定,避免了传统ACC系统在弯中的突兀减速;
- 隧道光感响应:穿越明暗交替的隧道群时,三目摄像头凭借500米超远探测距离,比人眼更早捕捉到前车位置变化,提前进行轻微制动调整,消除视觉盲区带来的紧张感;
- 智慧避让机制:尝试变道超车时,侧后摄像头一旦侦测到相邻车道快速接近的车辆,系统立即拒绝变道指令,并通过声音与仪表提示驾驶者,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
全程近200公里的高速路段,车辆自主完成超车、匝道汇入、限速巡航等操作,动力衔接如行云流水,没有顿挫或画龙现象。这种流畅性源于比亚迪对智驾逻辑的深度优化——它并非替代驾驶者,而是构建一种“人车共驾”的默契。
二、混动内核:第五代DM技术的底气
复杂地形对能耗的挑战,被宋PLUS DM-i的第五代插混系统巧妙化解。其核心优势在于 “全工况自适应”:
- 长坡动力储备:1.5L高效发动机与160kW电机协同发力,即使电池处于低电量状态,并联驱动模式仍可保证爬坡时的持续扭矩输出,避免了增程式车型馈电时的乏力感;
- 下坡能量回收:利用川渝路段长下坡地形,系统自动切换为强动能回收模式,反向充电效率显著提升。实测显示,一段50公里连续下坡后,纯电续航里程反向增加18公里;
- 油耗颠覆认知:WLTC工况下亏电油耗仅为3.9L/100km,实际高速馈电行驶稳定在4.2L左右。这意味着穿越整个G50川渝段(约350公里),仅需消耗约15升燃油,不足同级燃油车一半。
三、细节巧思:人性化科技的温度
除了核心性能,三个细节设计显著提升了长途体验:
1. 代客泊车破解山地窄位:在重庆某陡坡停车场,面对仅比车身宽10厘米的机械车位,通过中控“一键代泊”功能,车辆自主完成方向修正与距离微调,全程无需人员车内操作。取车时通过手机APP远程召唤,有效避免狭窄车位开门剐蹭;
2. 云辇-C的柔韧魔法:顶配车型搭载的云辇-C智能阻尼系统,实时调整悬架软硬。通过破损路面时滤震效率提升30%,而高速过弯时又能迅速增强支撑性,侧倾抑制效果媲美豪华SUV;
3. 座舱交互无感衔接:DiLink智能座舱的语音指令响应覆盖全场景,无需唤醒词即可执行“调高空调温度”“打开车窗25%”等精细操作,让驾驶者专注路况。
四、价值革新:智驾普惠的标杆意义
宋PLUS DM-i智驾版的核心突破在于 “高端科技平民化”。相比动辄30万级的新势力车型:
- 全系无溢价标配:13.58万起即搭载29个传感器(含12摄像头+5毫米波雷达),高速NOA、代客泊车等核心功能全系开放;
- 用车成本重构:以年均2万公里计算,能耗成本比燃油车节省超8000元,配合三电终身质保政策,彻底消除电池衰减焦虑;
- 金融政策友好:0首付或50%首付24期0息方案,叠加至高3万元置换补贴,大幅降低入手门槛(详情需咨询当地经销商)。
结语:技术普惠的时代答卷
当宋PLUS DM-i智驾版平稳驶出G50最后一个隧道,仪表盘显示“智驾领航已退出”,这段人与机器协作的旅程,印证了一个趋势:曾经遥不可及的高阶智驾,已通过可靠的工程落地走进大众生活。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减轻驾驶疲劳,更在于以冗余感知构建安全屏障,以混动技术重塑出行经济性。正如比亚迪将“天神之眼”赋能全系车型的战略所揭示——中国汽车的竞争力,正从价格战转向硬科技的普惠之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