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我们不禁要问,中国汽车真正进入欧洲市场,到底靠的是什么?是谁让欧洲人开始对中国车企刮目相看?为什么过去大家都说中国车便宜不耐用,如今却成了科技与绿色的象征?这些问题不如在最近这场慕尼黑车展中找找答案。
想想看,慕尼黑,一向是汽车界的秀场,欧洲品牌自带光环,各路传统豪强云集。可是这回不一样,中国车企,尤其是广汽集团,一下子成了主角。不仅媒体聚光灯全开,在场的观众感叹“原来中国车已经这么硬核了”。这事儿不是吹牛,因为如果你换位思考一下,欧洲市场原本对中国车的印象就俩字——质疑。那怎么就突然认可了?这里头绝对有点门道。
一个最直接的答案,是广汽找到了“欧洲人心里那个对的按钮”。只卖便宜车,拼低价,早被证明不行;造点花哨,别人也不会买账。可你跟欧洲人聊“绿色出行”、“高品质生活”、“智能驾驶”这几个词,发现他们都听懂了,甚至有共鸣。广汽的做法,说白了,就是研究透了欧洲人到底在乎啥,然后咱们就只做他们在意的。
他们首先盯住了品质与绿色这两个关键词。在欧洲,讲究环保、低碳,是普及到生活习惯里的事情,跟国内那种“有钱了买辆代步车”完全两回事。有点像你去人家家做客,你必须知道人家的生活习惯和底线,不然怎么受欢迎?广汽这回算是真正下了功夫,从产品材料、设计,到绿色技术、能源管理,统统照着欧洲人的要求干。不仅搞出了“欧洲专版”车型,电池、汽车安全标准都照国际最高要求制造。所以广汽敢直接在车展上说——我们不仅在欧洲卖车,还要跟欧洲一起进步。
其实,你是不是也好奇:“广汽这种做法,跟以前的中国车企有什么不同?”区别就是以前大家更像是在“输出”,今天广汽更加想要“融入”。以前中国企业搞汽车出海,讲的是怎么占市场份额,能卖多少辆就卖多少辆。但广汽这回谈的是怎么和欧洲人一起推动环保,咱们车企的发展能给欧洲社会带来什么好处,彼此怎么合作共同进步。他们自己说“得道者,行天下”,这话其实很有道理——不是只想着怎么得利益,还在想着怎么一起发展。
再说“科技”这一块,欧洲是汽车发源地也是技术堡垒,比如德国的精工制造,日本的技术创新。但广汽的“智能驾驶”和“飞行汽车”直接把大家的注意力拉回来了。你仔细看,欧洲人最想看到的,不是车抖不抖、能不能省油,而是“你的车能跟我互联吗?安全吗?智能吗?”广汽这回带过去的“星灵智行”、“增程技术”,还有各种自动驾驶系统,就是和欧洲本地技术企业合作出来的。不是闭门造车,中国车企现在研究的方向是“全球合作”,想着这个技术怎么能让一个波兰的小镇也感受到便利。
可是这些东西仅仅是技术吗?其实背后代表的,是一种观念。你如果只拿中国制造的“便宜货”去找欧洲人,人家根本不理你。只有你用技术、用环保的理念,跟他们同频,欧洲人才可能真正认可你。广汽这回不仅仅是卖车,还跟欧洲搞环保电池回收,绿色能源基地,那些欧洲人一向在乎的问题,他们主动提前布局。这种思路,你说是不是和以前完全不一样?
还有一点很关键,就是服务与渠道。你想,作为买车的人,最在乎的不仅是车本身,还有以后维修、保养、用车保障什么的。广汽不只是把车拉到欧洲卖,连本地服务网络都提前建起来了。零件配送中心、救援体系、维修网点,统统考虑到了。这种“长期主义”思路,就是告诉欧洲人——中国企业不是做“快闪”,是打算扎根下来,跟你长期发展一块儿吃饭的。
这里还有个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广汽没有用一堆让人头晕的数据去说服人家,反而学会了讲“欧洲人能懂的故事”。比如你看他们说的“让汽车和环境和谐共生”、“让未来出行更美好”,这种话欧洲人爱听,说白了就是打破了过去欧洲社会“对中国车有成见”的硬壳。过去大家觉得中国车不入流,这次直接给你搞一个绿色工厂、能源生态展示,你再想挑毛病都挑不出来。事实证明,和人家对话,用的是“本地语言”而不是硬搬翻译,这种“新叙事”,才是真正有效。
广汽的例子,还真是让我们思考:出海到底要靠“得道”还是只求“得到”?如果只想着赚快钱,很容易就被别人边缘化;但如果真正理解对方的价值观,把产品、服务、技术和人家的生活融在一起,这种“得道”才能在全球市场立得住。
你说,中国车企在欧洲到底有没有未来?事实已经证明,有!尤其是新能源车、智能化,现在欧洲对中国企业的认知正在重新塑造。以前大家谈中国制造,是低端、便宜,现在开始变成品质、绿色、智能。广汽不是光靠一款车打天下,而是和欧洲合作,建设绿色工厂、布局新能源生态,每一步都不是“速成”,而是一步一步铺出来的成果。
其实,谁走得远谁走得稳,广汽一年的布局、从巴黎到慕尼黑车展,背后是把产品、服务、渠道统统准备到位。这种全产业链思路,就是告诉世界:“我们中国车,信得过。”欧洲消费者不是一天被说服的,是看你到底有没有为他们做好准备,广汽用实际行动,让欧洲人看到中国企业不是来抢生意,是来做共建者。
再说一句,“得道者,行天下”,这不是一句口号。得道,是发现了合作新方式,是懂得了与当地共情的诀窍;行天下,是把这些道理真实落地。广汽此番在慕尼黑的表现就是,既要产品顶得住,技术夯得牢,更要理念和本地用户同频。这才是在全球市场能“被欢迎”的前提。
最终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车企为什么必须“升维”去欧洲?因为欧洲市场的门槛高,要求严,靠的不是投机、不是营销,是“真家伙”。广汽这回用得道的方式,打开了欧洲市场的大门。中国汽车未来绝对不只是参与者,而是积极的共建者、不停创新的合作伙伴,和欧洲一起往前走。
很多人都还在问:“中国车企赶得上欧洲主流吗?”答案是,已经在追赶、甚至有的已经在引领了。只要继续坚持高品质、绿色、智能、长期合作的理念,不光是广汽,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在欧洲发光发热。中国汽车“走出去”,别再只是输出产品,要输出价值、输出认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得道者,行天下”。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