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汽车厂落户巴西,民众生活提升,逐步融入社会主流,八旬负责人感慨泪下

一位快到八十的总统,登台接过一把车钥匙,眼圈湿了。 这把钥匙代表的是比亚迪下线的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发生地竟然在巴西——这画面够震撼吧?卢拉在现场发表了近十分钟的激情演说,把比亚迪掌门人夸成了“电动车界的天才”,数次哽咽,台下掌声与镜头齐刷刷朝中国车企照去。

这一幕瞬间把“谁能掌握未来出行”这个问题推到了世界舞台中央。 问题来了:为啥中国几大车企都往巴西扎堆跑?先把几个关键数字摆出来看清形势。

东大汽车厂落户巴西,民众生活提升,逐步融入社会主流,八旬负责人感慨泪下-有驾

巴西人口约2.12亿,2024年汽车销量达到263.49万辆,同比上涨14.1%。 比亚迪在2022年在巴西只卖出260辆,但到了2025年1—9月,销量猛增到超过7.7万辆。

再看看资源:巴西铜、铝、铁、稀土、石墨等矿产在全球占比都不低——稀土接近23%,石墨26.5%。 连甘肃白银集团去年斥资4.3亿美元买了巴西的一个铜矿,这些都不是偶然的选择。

历史与现实叠加出机会。 巴西曾经尝试工业化,有底子,但被外部冲击和债务危机折腾过。

福特、奔驰这些老牌厂商曾在当地制造,工厂、设备、熟练工人都留下来了。 福特在2021年撤退后,厂房并非废弃,而是给了后来者接手的窗口。

比亚迪就是从福特手里接过厂房,把老产线改造成“绿色制造”样板:太阳能、水电、雨水回收、污水处理,9月还因100%可再生能源运营拿到国际认证。 连街道都改名了——亨利·福特路换成了比亚迪路,仪式感满满,巴西人会过节。

政策这把“胡萝卜+紧迫感”的组合拳,也把外企吸引得服服帖帖。 巴西的气候与能源法规把碳减排、可再生电力、分布式发电和税收优惠等都写进了条例。

企业可以拿长期电力合同,新能源设备享受税收豁免;个人与企业参与分布式发电还能拿补贴。 更重要的是,贸易委员会在2025年7月的一纸公告,把对新能源汽车征收35%关税的时间节点提前到了2027年1月。

这等于是官方发出两句话:门开着,你赶紧进;门快关了,晚来就要多交税。 你要是不动心?那你就等着被对手抢走市场吧。

除了政策与资源,产业链的“集群效应”也很关键。 像玲珑轮胎今年4月宣布在巴西投资11.93亿美元建厂。

左手矿山,右手轮胎厂,再来几家配套企业,整个南美的产业链就能被串成一个闭环。 成本下降,供应更稳,市场更近——这对想在全球竞争中占便宜的车企来说,吸引力爆表。

把南美、非洲市场都算进去,这盘棋的价值就更让人心动了。 说到政治,巴西的务实派基因也让外企放心。

卢拉和前任博索纳罗虽属不同阵营,但两人都在不同阶段与中国保持合作。 政治口水不断,但实际的经济项目、投资协议频繁落地。

对外资来说,有稳定的商业规则,比空洞的政治承诺更重要。 巴西国内的政治力量也不简单。

代表大地主的农业议会FPA在国会占据重要位置,影响土地改革进程。 农业出口规模大,2023年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665.5亿美元,但粮食自给并不完美,小麦自给率约80%,仍需进口。

大地主与国际资本利益交织,促成了巴西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但局部仍有短缺”的复杂现实。 要改变这种结构,发展制造业、培养新的本地资本力量,是被普遍认为可行的路。

把这些因素连起来看,东大车企去巴西并非盲目追风。 市场潜力、资源优势、现成产能、友好政策、配套产业和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合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为什么不去?”命题。

短期看是抢占市场与成本优势,长期看是把生产、供应、技术、销售铺成一张网络,向南美乃至全球扩张。 一句话评价:这是一次经济与政治的双向博弈。

巴西想换血,降低对大地主和单一经济模式的依赖;中国车企想把海外制造和资源链条打通。 彼此都有需求。

现实会怎么玩?看谁先把棋子落稳,谁就能赢得未来出行的话语权。 说回卢拉那场落泪式的演讲,他讲的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个国家想要主动选择命运的宣言。

对巴西民众来说,外资不是简单的入侵,而是可能带来工作、技术和税收,是改变旧格局的一把钥匙。 对中国企业来说,巴西既是市场也是战略据点。

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说说你的看法:你觉得外资在带来就业和技术的同时,会不会加速当地经济的“外向依赖”?或者,这样的制造业布局,能否真正帮巴西摆脱长期以来的结构性问题?冲鸭还是观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