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汽从一开始就绑上了日本技术这根绳子。我这话有点绝对,但基本没跑偏。当年广汽与丰田、本田合作,把日系技术当宝贝似的捧着,想着倚靠日系技术,走捷径,结果呢?日本人手里的技术升级永远慢一步更新,关键部件和核心软件都时不时卡着你,明着不给,暗地里门槛越立越高。你广汽本身那个自主研发的概念,说到底还没脱离日系影子,研发更多是加工升级,没啥本质创新。
我记得一次和一个在广汽供应链部门混的老李聊天,他说:你要明白,日本人对合作伙伴都是层层设防,真正核心料和技术资料,是不会全给你的。说这话的时候,他脸色有点苦涩,还带着无奈。广汽这种靠关系拿技术的思路,其实漏洞很大。就像你请人家帮你做饭,却不给你厨房钥匙,啥都得看着人家,时间久了,怎么行?
不只是广汽,上汽也差不多。别以为上汽就牛,年年喊自主品牌,但后台一看,内核还是依赖某些合资技术平台。只不过广汽可能更明目张胆些。其实这也不是纯粹的坏事,换个角度理解,这种两头占的姿态,反倒是为民企腾出了些空间。你看吉利、长城、蔚来,不就是在这种夹缝中找到了突破口吗?也许,这才是中国车市的逻辑:强者保身,弱者突围,各有各的活法。
说到供应链,我给大家讲个例子。研发就是盖楼,你没自己设计图纸,要用别人的蓝图,别人不给图纸,只有零零碎碎的模仿和调整。这就像你整天搬别家搬来的砖头,还得自己捣鼓怎么拼接好,效率低,质量还时好时坏。广汽这种依赖模式,注定成了只会拼拼凑凑的二手楼,没法建高层。研发不是摆摆样子写写报告,得从底盘技术、电控系统,乃至供应链环节全链条做起,这是个资金、人力、时间投入巨大的长期过程,你瞎想打败人家都不靠谱。
但话说回来,广东人对车其实很讲究。朋友小王是个地地道道的广州人,他特别喜欢丰田、本田。甭管新能源还是油车,最终他还是觉得油车稳妥可靠。去年他换车,还是选的本田CR-V,说我开车图个踏实,别搞得后续维修折腾。这事提醒我,车企真要抓住消费者心理,不光是硬件提升,还得做足售后、口碑,哪怕是传统燃油车市场,也不能忽视。
刚才翻了翻我的笔记,去年广州车展上的一辆国产SUV,其实设计语言和操控感,还真别说,压根就跟主流日系车型接近,这其实是个负面信号。创新要从理念和技术开始,不是靠改改外观凑合。好不容易消费者的朋友圈有点口碑了,还要被照妖镜照一遍,技不如人还得说他们买的是成熟技术,这谁接受得了?车企别老靠别人技术擦边球了,是时候自己想办法了。
说句实话,我也理解广汽有苦衷。自主研发成本高,人才招聘和培养费钱,研发周期又长,大家都想快点赚钱。供应链这块,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零配件还得靠进口,一年到头的窘境,那种要快要好的双重压力,谁受得了?你要是没完整底盘,没自己芯片,想跳脱出去简直难呗。自己起一个项目开发新发动机,动辄几个亿,几年时间,结果好不容易跑出来,被对手官方一句国内自主斥之为炒作,这心里谁辣么爽?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国产品牌,广汽的车型用料、内饰工艺,实操体验确实掉队。朋友阿强去年买了台吉利,说这车上手后服务跟进蛮及时,车内噪音控制和底盘调校都比广汽新款强不少。价格差不多,可为什么大家买广汽的还没买吉利的多?这不就是研发和供应链策略的缠斗题么。
我倒是有个小猜测(不确定,纯个人想象):广汽这种依赖日系技术的心态,背后是不是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机制有关?政府喜欢的是短期成绩和投产数据,本身不鼓励技术上的持久战。也许广汽被动接受了外部技术管理层面的规则,导致研发动力不足。这一说法没啥具体数据支持,纯属瞎猜,但从政策环境看,多少存在点合理成分。
跑题了,刚才讲到阿强的吉利车,我突然想到一句话,修理厂大哥说:你们这些车企其实都差不多,区别就是消费者愿意为哪个品牌多出点钱,买的是安心和换芯的机会。你说,这句话是不是挺扎心的?自己研发自动变速箱的企业少,谁家不靠供应商赖着呢?不是没人愿意,是成本太高,结果只能靠妥协。
好久没细想过,广汽如果想脱身,日本这一套软肋破解了没?或许不是简单技术问题,更多还是心态上的设计陷阱。日本合作方给的都是一套你用我留个胡须的方案,谁往死里拽谁赢,弄不好最终买回来的是套伪先进。再加上中国车企自己研发链条缺口,不免形成恶性循环。
那消费者怎么选?靠口碑?靠价格?还是看品牌长期耐用度?在这模糊地带,不少人还是守旧,尤其南方广东地区,油车情结没那么容易改,新能源再火,也有不少吐槽和抵触。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亲戚朋友,一看电动车马上翻白眼的?我有,妈呀,真是个传统派,背后有啥逻辑我也没完全搞懂。
这行里啥情况都见过,不能怪眼下的衰退单单是谁的错。就像多年前嘉陵摩托车的故事,技术绑架和市场失利,其实是老戏码了。广汽这段历史,不是它一个企业的孤例,是中国汽车产业复杂生态的一个缩影。
一向依赖外部技术支持的车企,真的能走出抄袭和依赖阴影吗?那些被压抑的自主研发力量,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爆发,撕掉技术借车的标签?毕竟,广汽和上汽的那些年少说有一半的日系帮扶背后,真的藏了多少不可说的无奈和大局?这些问题,不解决,等待广大消费者的,会不会只是一场技术和时间的消耗战呢?
这段说完,下次再聊供应链顶层设计对研发的影响吧。先留个问题给你:你觉得自家车修理厂,给国产和合资车的维修报价差多少?有没有那么一刻,你觉得贵的是不是不单是零件,更是血统费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