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翻了!”
这不是一场家庭聚会的口角,也不是情侣间的争执,而是一场关于“学车”与“心理承受力”的激烈对决。
2025年暑假,成都东部新区的19岁大学生小付,放假回家,心血来潮想考个驾照,想着以后出门方便,顺便也能给爸妈一个惊喜。
于是,她选择了家附近的“路安铄辰”驾校,交了1800元培训费和300元资料费,满怀期待地开始了自己的“驾考之旅”。
然而,第一天的练车经历却让她彻底崩溃。
教练的怒吼声如雷贯耳,方向盘被拍得啪啪作响,引擎盖被拍得咚咚作响。
小付从未经历过如此严厉的教学方式,心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她回家后,忍不住哭泣,表示再也不想去练车了。
家长得知此事后,心疼女儿,决定要求驾校全额退还培训费。
然而,驾校却提出了“违约金”条款,要求扣除45%的培训费才能退费。
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终将此事投诉至成都市东部新区公园城市建设局,相关部门已介入协调处理。
这起事件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有人认为教练的严厉是为了学员的安全,毕竟“严师出高徒”;也有人认为,教练的怒吼方式过于粗暴,应该采用更温和的教学方法。
更有网友指出,驾校在招生时承诺的“不打骂”是否只是空洞的宣传,实际教学中却大相径庭。
从这起事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驾校教学质量的参差不齐,也反映出当前社会对“严厉”与“温柔”教育方式的不同看法。
作为家长和学员,在选择驾校时,除了关注价格和距离,更应关注教学质量和教练的素质。
而作为驾校,也应履行招生时的承诺,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避免因教学方式不当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这起事件的处理结果如何?
相关部门能否给出公正的裁定?
我们将继续关注。
成都,2025年,刚刚结束大学课程的19岁小付,背着一大包期待,心情满满地回到家,打算抓紧暑假的几个月,把驾照拿下。
听上去是一场青春的跃动,但现实来得更为猛烈:第一天的驾车训练让她痛哭流涕、失望至极。
别误会,她哭不是因为学车难,而是因为那位“温柔体贴”的教练,竟然在车上大发雷霆,怒吼不止。
听到这里,很多人可能觉得,哎,学车不就得严一点吗?
怕什么?
可你真得体会一下这种从未经历过的怒气汹涌:小付的那种心情,一定像是在沙漠里走了十步,突然掉进了冷水池里。
谁能承受这种无差别的暴力式教学呢?
我敢说,绝大多数人心理素质再好,第一次遇到这种“教育方式”,都不免会心情崩塌。
原本想着驾照拿到手,接下来的假期可以自由驰骋,但没想到,小付的心态彻底崩了——这不是练车,是被羞辱。
回家后她泪如雨下,父母听完,火速下定决心:找驾校退费,1800元的培训费坚决退回!
接下来,悲剧就开始了:驾校坚守“合同”,一口咬定不退费,要么扣45%的违约金,要么彻底注销成绩。
天呐!
退钱还得付“违约金”?
这是开玩笑呢还是合理维护自己的生意?
这一幕,简直就是现实版的“乘人之危”——他们看准了小付和她家人的软弱与无知,把他们当成了“容易收拾的对象”。
于是,一场关于金钱与尊严的较量,迅速蔓延开来。
别急,接下来最精彩的部分来了。
我想,大家也都明白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车祸现场的背后,是一场关于承诺与现实的巨大撕裂。
驾校的校长一开始用“教练态度差”草草应付,谁知这位家长已经生气到“不给退钱就找你们麻烦”。
这时,公园城市建设局接手了此事,结果我们在网上看到各种说法——有人认为小付太娇气,不该把事情弄得这么复杂;有人却坚信,承诺就是承诺,驾校不该随便改动条款。
站在我这里,先别急着评判“娇生惯养”与“严师出高徒”的对立。
我就想说,驾校在宣传时,把“态度温和,不打骂学员”的承诺挂得如此大,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变了味儿。
你让一个心情忐忑的小姑娘去面对这种极端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教练”有问题,还暴露出整个行业的普遍问题。
很多驾校,为了提高学员通过率,采取的教学方式未必符合实际需求——从“严格要求”到“暴力威胁”,这是质量的下降,还是压力的恶化?
这些话可不能白说!
仔细想想,教练能骂学员的行为背后,反映了什么?
想想那些“教练+学员”的关系,也许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人确实把自己的权力滥用了,觉得学员能接受任何强硬的做法,哪怕有心理阴影。
可问题来了,学员的心理承受力就该在初学时被狠狠蹂躏吗?
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些驾校的服务态度。
想想看,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否让学生保持对未来的信心?
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技能,还是只是在恐惧中掌握方向盘?
我们可以理智地讨论一下:是驾校的责任大?
还是年轻一代太过于脆弱,不能面对压力?
这个问题的答案,并非一刀切。
在我看来,面对学员的投诉,驾校应该在招生时就设定清晰的标准,而不是陷入不断“推责”的怪圈。
如果你宣称自己有一个温和的教学方式,那么就该严格执行承诺,而不是在学生一开始就遭遇暴力式教育时,轻描淡写地甩锅给教练或者“心理不适应”的学员。
如果一个驾校连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都无法捍卫,那它又如何赢得家长和学员的信任呢?
同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尤其是独生子女,容易受伤?
他们本来就很少在家庭中经历过什么“暴力式”教育,面对这类“突如其来的严厉”时,心理承受的压力肯定比上一代人要大。
或许我们能从这件事中发现,教育不仅仅是传授技能那么简单,它还包含了情感的沟通、信任的建立和个性化的教学。
小付的父母,也未必是“过度娇惯”,他们也只是想为女儿争取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
或许,这个时代的教育已经逐渐从“严厉”的老师到“理解型”的老师过渡了?
这种转变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如果驾校只是想提高自己的生意、提高学员通过率而不注重学员的实际心理需求,那么这场“吵翻了”的风波,或许会成为这座城市里最显眼的警示灯。
先把“比分”摆上来:第一天练车,零进度,情绪爆表。
地点在成都东部新区,主角是19岁女大学生小付,对手不是科目二的坡道起步,而是一位怒吼型教练。
1800元培训费+300元资料费,刚交完热乎的,心就凉透了。
画面往前拉一格。
清晨八点多,路安铄辰驾校的教练车停在小区门口,女教练手指轻点车门,让她上车。
小付系好安全带,掌心微汗,嘴里悄悄背离合、刹车、方向。
没摸过车的人,第一脚油门像第一口辣火锅——刺激是真刺激,喉咙也是真紧。
又跳一格到中途。
方向盘被拍得“啪啪”响,引擎盖被敲“咚咚”回声,教练声音不经调音,直击耳膜。
小付盯着前方白线,像盯着数学试卷最难那道大题,眼眶发酸。
她不是怕学,是怕被吼。
回家一关门,情绪像被拔掉塞子的水槽,哗啦啦往外涌。
父母出场,节奏变快。
第二天,他们找上校长,摊开招生时的承诺:不打骂、一人一车、态度温和。
校长说,会处理教练,甚至可以换人教,条件挺“体面”。
小付摇头,心里已经有阴影了。
家里人只提个看起来不夸张的诉求:退还1800元培训费,科目一成绩保留,资料费300元就算了。
合同翻到那一页,画风突变。
驾校拿出条款:学员主动解除,注册成功就要扣全额;如果想留科目一成绩,那就扣45%培训费当违约金;想全退,也行,把成绩注销。
话不多,逻辑很硬。
家里人僵住,感觉像点了“退货”,却被系统提示“仅支持换货”。
我偏爱对账本,掰指头算一下这笔“驾培经济学”。
1800元对应的是什么服务强度?
“随到随练”“一人一车”“不打骂”这些关键词,是营销口号,还是合同里的可执行标准?
如果是服务承诺,那就是可核查的KPI;如果只是“宣发语”,学员维权就像用筷子搬砖,力不从心。
镜头换到更远。
驾培行业把教练绩效和通过率捆在一起,常见。
指标一拉紧,情绪就容易炸,训练场地在吼声里变成“哑铃房”。
严是需要的,安全教育不是儿戏,可“严”不是“吼”,效果差太多。
心理学上,新手在高压口令下,动作更僵,错误更密集,叫做“过度唤醒”。
你越喊,他越乱。
别急着把小付贴上“娇气”标签。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生子女比例不低,成长路径里“粗粝体验”并不多见,面对陌生设备+陌生规则+陌生权威的三重叠加,很容易慌。
一个细节能说明问题:她被丢在车里“自己练”的那几分钟,对新手来说是空白地带,这一小步,足够把信任从30降到0。
数据也得上。
根据近年多地监管通报,驾校投诉的高频词,绕不开“退费纠纷”“教练态度”“承诺与实际不符”。
媒体报道里,类似“1800元培训费退不退”“科目一成绩能否保留”的关键词,搜索热度一度冲上热榜。
成都这次由公园城市建设局介入协调,属于常见处理路径,效率取决于证据链:合同文本、宣传截图、录音视频,哪个都不白。
换个视角,试着站到教练那边。
训练场车多、人多、太阳直晒,午后噪声像锅开水。
她的绩效和学员的节奏绑一起,一天没带出“手感”,回去还要被质询。
于是就有了那两巴掌拍在方向盘上,把焦虑卸给新手。
当然,这不是开脱,只是解释“为什么会失控”。
岗位和制度不优化,情绪就会继续找学员头上“开刀”。
跳到法理。
合同条款不是护身符,格式条款不得免除自身责任,这是民法典写得明明白白。
宣传承诺一旦构成要约的一部分,就得兑现。
是否“注册成功即不得退费”的霸王条款,得打个问号。
更关键的,是“保留科目一成绩”涉及监管系统接口,能否在跨校之间“无痛迁移”,各地政策不同,需要职能部门给一个统一答复。
插个旁白,也算小建议。
家长在报名时,多拍几张图:招生海报、不打骂承诺、一人一车说明、收费明细、试训聊天记录。
遇到情绪化教学,现场录音录像。
投诉时别只讲情绪,列证据清单,像打光看台一样,把暗处照亮。
监管部门看的是“事实+条款+时序”,而不是谁嗓门大。
再把镜头拉到更宽的位置。
城市道路每年新增驾驶人,队伍庞大;大学生群体成为驾培“主力”,对服务体验的要求天然更高。
市场早就不是“能过就行”的年代,搜索“成都驾校 学车体验”“驾校退费流程”“驾校教练怒吼”这类关键词的人越来越多,口碑就是流量,流量就是生意账。
有人问,那怎么办,学车就要“温柔乡”?
我更喜欢“分层教学”。
零基础先上模拟机+低速场地,动作拆解,口令降噪;中阶段再叠加复杂度,加入路感和应急;最后压强复盘,点名问题点。
哪怕是“严”,也得铺垫清楚:我为什么这么要求、错误会带来什么风险、你刚才进步在哪。
这些话,说出来,学员心不散,动作不抖。
小付这件事,还有一个点被忽略:她不是拒绝学习,是拒绝被羞辱。
退费不等于逃避,有时候是对不合格服务的投票。
若协商卡住,法律途径并不“高冷”——先走行政调解,再看小额诉讼,证据过关就可谈判。
有人笑说“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圣诞老人”,可成年人的世界有合同、有截图、有时间线,这些比圣诞帽更实在。
写到这,忍不住抛个互动题给你:你第一次踩刹车时,是被夸“稳”,还是被吓“懵”?
评论区里留个“成都学车”或“驾校退费”,我想看看真实样本。
也欢迎把你遇到的“好教练”点名出来,给行业树个参照。
我知道你还关心后续。
部门已经介入,校长电话一会儿忙音,一会儿挂断,舆论场的温度没降。
事情的走向,往往取决于证据和态度的配比。
一边是“承诺”,一边是“合同”,中间夹着一个女孩的第一堂路感课。
下一步该怎么开,方向盘在谁手里,咱们就盯着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