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机器人产能由五万跃升至一千万,供应链企业能否跟上?

前言

最近,网络上传出了特斯拉在得州超级工厂工地的照片,大家都在聊马斯克打算在那儿搞一条年产1000万台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生产线。这消息一出来,挺让人振奋的。

特斯拉机器人产能由五万跃升至一千万,供应链企业能否跟上?-有驾

这个数字让整个行业都惊掉了下巴——要知道,到了2025年,全球所有人形机器人加起来的产量还不到10万台。而一方面是宏伟的计划,另一方面是还处在苗头阶段的供应链,这场豪赌到底能不能赢?

产能规划:从“万”到“千万”的惊险一跃

特斯拉的生产目标划分为三个阶段:到2025年,在弗里蒙特工厂试产5000台,接着到2026年,产量提升到5万台,而到2027年,计划在得州新建工厂后,冲刺1000万台。这个跨越,虽说像当年Model 3那样迅猛,但难度无疑更上一层楼。

现在特斯拉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核心零件,比如机器人用的谐波减速器和关节模组这些高精度配件,全球的产能都集中在像日本哈默纳科这样少数几家企业手里。到2025年头儿,哈默纳科全年的产能大概就80万台左右,但特斯拉一个公司要供应的量却要上千万级别。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特斯拉正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寻找备用供应商。台系的盟立公司已经着手扩大谐波减速器的生产线,不过起步阶段的年产量大概只能满足20万台机器人的需求。另外,中国大陆的南通振华、苏州绿的等企业也在加快扩充产能,但这些产品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还需要经过验证才能大规模投放。

技术挑战:从实验室到工厂的漫漫长路

Optimus还在技术验证的阶段,第三代样机虽然能走平地、抓简单东西这些基础功能,但在复杂环境下的表现还不够稳定。马斯克也承认,要训练一台这样的机器人,所需的计算能力可能比汽车还要高出十倍左右。

特斯拉机器人产能由五万跃升至一千万,供应链企业能否跟上?-有驾

成本把控是个大事儿,特斯拉想把Optimus的售价压到2万美元以内,可目前样机的BOM(物料清单)成本还在5万美元左右,光是灵巧手(22个自由度)的成本,就占了一大部分,也就是三分之一左右。要达到这个成本目标,就得在电机、传感器和控制模块这些方面实现技术上的突破。

市场现实:需求能否匹配疯狂产能?

高盛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可能会达到1500亿美元,不过这个数字和特斯拉计划的千万台产量目标之间,差距还挺大的。

目前,机器人的主要用场主要是工业方面,比如亚马逊的仓库机器人、宝马的喷涂机器人都已开始运行。不过,这些专门的机器人和Optimus这种多用的通用机器人在技术路线上的差别还挺大哈。至于特斯拉打算推进的家庭服务机器人市场,好像还没有明显的爆发苗头。

竞争对手们也都在紧锣密鼓地布局,挪威的1X公司推出的NEO Gamma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家庭里做点小规模测试。优必选的Walker系列也在展厅服务这些场景上累积了不少数据。这些公司2025年的产能规划都最高能做到万台左右,跟特斯拉那百万级别的目标一比,真是天壤之别。

资本压力:一场需要万亿投入的豪赌

摩根大通的分析指出,未来五年里,AI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大概在5万亿到7万亿美元之间,而特斯拉的机器人项目也是这一大局的重要部分。

特斯拉机器人产能由五万跃升至一千万,供应链企业能否跟上?-有驾

得州工厂的基础建设只算是个起点,一个机器人得装50个以上的伺服关节,对应的就是50多个电机和减速器,要达到千万台的产能,意味着每年得生产5亿个关节模组,这就得整顿整个供应链体系了。另外,要建起能支持千万台机器人的数据中心,每年得多出大概500亿美元的投入。这事儿挺复杂,也挺庞大的。

总结

特斯拉搞机器人这事儿,既显示了科技企业对未来满满的憧憬,也揭示了制造业实际要应对的难题。

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得迈过技术创新、供应链调整以及市场培育这三道门槛。不管最终如何,这次尝试都在推动整个行业重新审视智能制造的边界和潜能。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