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怎么能算好车?这话问出来,估计得被不少老司机、发烧友拍桌子:啥年代了还问这问题,不就看续航、油耗、空间、驾驶、智能科技啥的。话是没错,但往深里想,咱真得琢磨琢磨。比如最近比亚迪26款秦PLUS DM-i实车到店这个事,网上议论特多,我倒觉得,这事挺有意思,也很值得扒开来说。
咱先问个简单的问题:现在买车,大家最怕啥?按理说,以前最怕买不到好车,现在好车不少,怕的反倒成了“买到不会用”、“开着有负担”。你别不信,比如新能源这块儿,纯电的车充电那叫一个愁,有的油车油价又让人心疼,插电混动吧,两头都能照顾,就是有点“不三不四”的尴尬——用吧怕麻烦,省吧怕省不到位。其实,比亚迪秦PLUS DM-i这回升级的意思,就冲着“让你少点负担、别纠结,开起来痛快”去了。
这次所谓“26款”,看着新奇,其实是把续航和补能能力搞了个大提升。以前的车,纯电续航没选头,要么短,要么贵。现在直接给你来个128公里纯电版,按现在大城市的日常通勤、接送孩子、买菜用车,基本一天也就五六十公里,这128公里直接双份安全感。天天家里插一晚上,用电便宜,中长途也能油电切换,不用和电桩死磕,补能焦虑没了。顺手一提,这版自带直流快充,半小时电满大半,跟加油差不离,临时想远走也不怕。
说到这里,我得问一句:新能源车的“体验”,真的只关乎续航吗?其实还远不止,特别是对于家庭用车来说,车里的舒适、便利,才是真正的刚需。比亚迪这次动刀动在了座舱和操作上面,这账算得明白。比如原来的旋钮换挡变成了怀挡设计,小动作一拨,跟自动挡油车一模一样。你要是跟长辈们说“上车不用教,全都懂”,他们才真正能把插混车当家用。中控区域少了个大疙瘩,空间敞亮不说,前排物品放置也灵活多了。再加上“星河米”内饰配色,那质感可真不是吹的,软包材质、打孔座椅还有座椅加热,能照顾到,一点都不糊弄。
咱再往深里想:买完车后,什么样的“隐藏成本”最容易让人抓狂?——故障率高、用起来麻烦、配置不实用、啥都得加钱。秦PLUS DM-i在这次迭代里,把8.8英寸仪表盘、DiLink 4.0系统啥的都给上齐了,实际用起来导航、听歌,甚至小孩想看视频,都顺手。长期用车的人就懂,配置不花哨,实用才是王道。
这车销量一直不错,口碑也一直稳,当然技术还得说到根本。这也是比亚迪一直推的那套DM-i超级混动技术。讲究低能耗,实际综合油耗搞到匪夷所思的低,很多人都晒过账,一年下来比传统油车省油省出一只iPhone手机来。关键是,用起来不挑剔,不是那种得研究半天、学半个月的新科技,搞明白了就正常开,出门无压力。
那有人说了:“网上花里胡哨的车多了,性价比高、实用到底算不算优势?”这里其实有点“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意思。厂商们卷技术卷外观,最后谁真能卷到用户舒适度和用车成本上,谁才能赢得最多家庭用户。秦PLUS DM-i这次的动作,本质上是把插混车往家用靠,不再那么剑走偏锋。你比如跑车那样的钢炮、沉迷极限的技术流终归小众,可要真是照顾三代人出行,需要的是“少维修、低门槛、谁都能上手”,比亚迪这波儿确实算戳到点上了。
再换个角度,实话说,现在新能源车卷价格卷成啥样了?你今儿出个新款,明儿就给你降价,后天还有新补贴。普通人咋办?早买早用、车能打、装备到位,比花哨价格优惠更实在。比亚迪是少有把“惠民”和“科技升级”踩到一个节奏上的。这波26款到店,不仅让喜欢尝鲜的用户开心了,保守派也能接受——家里的老人还不愿意开电车?给他试试怀挡、试试一脚油就能走,包准他第二天就能接送孙子了。
其实呢,买车很多人本来就挺纠结:看续航怕太短,看油价怕伤钱包,看配置又怕智商税——真正能助力下决心的,往往不是某一个指标,而是能不能省心用上五到十年。比亚迪秦PLUS DM-i这波升级,就是在拼谁更懂用户。128公里纯电通勤、混动远游,谁家都服气;能快充,能油车驾驶,却用电车的钱,谁看了都说实在。
当然,我也不是说这车完美无缺。现在竞争激烈,智能驾驶、空间布局、外观内饰,还是有提升空间的,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有一点不能忽视:“不让用户花冤枉钱,不让用户多学一套说明书,不让你因为充电桩、限号、油耗发愁”,这一点要是做到了,必然有人买单,哪怕别家技术再炫酷。
咱最后再问个问题:是不是只有新鲜、潮流、话题满天飞的车型才算“好”?其实,能走进千家万户、能被很多人踏实用、能让普通人也享受科技红利,这样的实用车才最扎实。比亚迪秦PLUS DM-i这波升级,也许未来不会在朋友圈刷屏,但一定会在停车场、地库、老百姓家里经常见。想明白了这个道理,车市的未来其实很简单——谁离用户最近,谁就能走得远。这话,值得每个造车的、买车的人,都好好琢磨琢磨。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