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突袭安世捅娄子,欧洲车企排队换人民币,德国却说没有错

欧洲汽车产业最近有点喘不过气,尤其是德国,感觉就像一台即将熄火的发动机。大众汽车在沃尔夫斯堡生产“高尔夫”的明星工厂,前几天被迫关门了。宝马、奔驰,还有其他在欧洲的日韩美法车企,都在眼巴巴地看着自家芯片库存一天天见底。

这一切混乱的源头,都指向了荷兰对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的“突然袭击”。然而,就在欧洲车企急得团团转的时候,德国政客的表态,却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

荷兰一记“闷棍”,德国政客跟着叫好

事情的起因是荷兰政府突然搞事,依据一部早就该进博物馆的冷战时期《货物供应法》,以“国家安全”为名,强行接管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这操作简单粗暴,直接把中国的CEO给罢免了,还冻结了上千亿的资产。

荷兰突袭安世捅娄子,欧洲车企排队换人民币,德国却说没有错-有驾

这波操作,直接把西方网友都看傻了,毫不客气地给荷兰封了个“海盗国家”的称号,有人更是直言不讳:“掠夺和偷窃的恶习,真是刻在他们的骨子里了。”按理说,自家的汽车工业都快瘫痪了,德国作为欧洲的“老大哥”,理应站出来向荷兰施压,让它赶紧收手。

可谁也没想到,德国经济部长斯文·舒尔茨竟然公开给荷兰的行为背书,说荷兰政府“没有任何过错”,这个干预决定“非常明智”。这话一出,德国的汽车厂商估计心都凉了半截。政客们玩火,代价却要企业用真金白银的损失和工人的饭碗来承担。

算盘打得响,没料到命脉在中国

荷兰政府这次出手,背后显然有华盛顿的影子。早在几个月前,美国商务部就对荷兰“表达关切”,明示暗示要换掉安世半导体的中方背景CEO。荷兰看守政府赶在大选前送上这份“大礼”,本以为能一石三鸟:安抚美国、掌控一家关键企业,还能秀一把政治肌肉。

荷兰突袭安世捅娄子,欧洲车企排队换人民币,德国却说没有错-有驾

但他们打错了算盘,而且错得离谱。他们以为抢下了厨房,就能控制饭菜,结果却发现,这家公司的真正命脉根本就不在荷兰的总部。安世半导体全球超过70%的封装测试业务,主力工厂,全都在中国的东莞和苏州。荷兰接管的,更像一个空壳子。

面对这种近乎“明抢”的行为,中方没有打嘴仗,而是直接在10月4日启动了反制。商务部的出口管制令一出,精准地掐住了安世中国子公司特定成品的出口通道。这就像一场手术,切口不大,但刀刀致命。

德国媒体:我们把中国想得太美好了

最先“破防”的,反而是德国媒体。《南德意志报》等媒体发出了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哀叹,直指德国汽车工业今天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文章认为,这是德国长期忽视中国战略意图,把中国想得太好的结果,是“对华政策彻底失败的真实写照”。

荷兰突袭安世捅娄子,欧洲车企排队换人民币,德国却说没有错-有驾

德媒的清醒,与政客的迷糊形成了鲜明对比。曾几何时,德国的“工业4.0”和我们的“中国制造2025”并行不悖。那几年,正是大众、宝马、奔驰在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的黄金时代,德系车在华销量占比一度超过40%。

是中国庞大的市场给了德国车企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利润,决定了它们在全球的排名和研发投入能力。德国政客们显然忘了这一点,他们只看到了依赖,却忽视了这种依赖是双向且互补的。如今,他们亲手制造的危机,正在让自己的支柱产业付出惨痛代价。

政客还在嘴硬,车企已经排队签字了

当政客们还在为“政治正确”高谈阔论时,德国企业已经用脚投票了。安世中国给欧洲车企发去一份通知,意思很明白:芯片可以恢复供应,但规矩得按我的来。想买芯片?可以,先去换人民币来支付。

荷兰突袭安世捅娄子,欧洲车企排队换人民币,德国却说没有错-有驾

这一手可谓高明,既绕开了荷兰和美国可能挥舞的金融制裁大棒,也等于把中国的芯片抬到了“硬通货”的地位,就像过去的石油一样。面对停产的巨大压力,企业没得选。最新消息是,大众、宝马等行业巨头已经开始排队签字,准备签署新协议。

有德国零部件厂商的采购总监坦言,为了尽快恢复供应,他们可以接受这个条件。毕竟,工厂停转一天,损失都是天文数字。在生存面前,政治家的空话一文不值。

结语

这场由荷兰点燃的芯片危机,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欧洲政坛的虚妄与产业界的现实。德国经济部长舒尔茨们,一边看着自家车企停产,一边却还在为荷兰的“强盗行径”叫好;一边要求中国在不知道用途的情况下保证其95%的稀土供应,一边又无视中方的国家安全关切。

荷兰突袭安世捅娄子,欧洲车企排队换人民币,德国却说没有错-有驾

汽车产业是德国经济的“压舱石”,直接和间接贡献了近20%的GDP和超过200万个工作岗位。当政客们不再为本国支柱产业和工人的饭碗着想,而是沉迷于地缘政治的幻想,亲手将企业推向火坑,这才是欧洲最大的风险。当决策者连最基本的经济常识和共情能力都丧失时,一场更大的危机或许已在不远处等待着他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