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卖钱的时代,小鹏的“聪明钱”能撑多久?
小鹏汽车最近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财报——营收大涨,毛利率创新高,甚至拿到了大众14亿的技术授权费。乍一看,这似乎是“技术为王”的胜利,但细想之下,却让人忍不住想问:靠卖技术赚钱,真的能撑起一家车企的未来吗?
小鹏这一季度的成绩单确实漂亮。营收158.1亿,同比增长141.5%,毛利率15.6%,创下新高。更关键的是,大众的14.4亿技术授权费直接贡献了近10%的营收,让小鹏的账面上多了几分“躺着赚钱”的底气。这钱来得轻松,来得体面,甚至让人产生一种错觉——原来造车不如卖技术?
但现实哪有这么简单。小鹏的财报里藏着两个刺眼的数据:一是净亏损仍有6.6亿,二是MONA M03的销量在4月环比下滑。技术授权费固然香,可如果自家产品的市场表现不稳,光靠“卖技术”能走多远?大众愿意掏钱买技术,是因为它自己转型慢,需要小鹏的电子电气架构来补课。可一旦大众消化完这些技术,或者市场风向突变,小鹏还能靠什么维持高增长?
更值得警惕的是,小鹏的盈利模式正在微妙地变化。过去,车企的核心逻辑是“卖车赚钱”,而小鹏现在似乎在尝试“卖技术养车”——用技术授权收入来补贴造车业务的亏损。这听起来很聪明,但本质上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游戏。技术研发需要持续投入,而造车业务又需要规模效应来摊薄成本。如果两边都想要,最终可能两边都做不精。
看看隔壁的比亚迪和零跑,它们的毛利率或许不如小鹏“漂亮”,但胜在规模化和成本控制。比亚迪靠垂直整合和庞大的销量摊薄成本,零跑则用极致性价比抢占市场。而小鹏呢?一边喊着要覆盖10-50万全价格带,一边又得烧钱搞AI大模型和自研芯片。战线拉得太长,难免顾此失彼。
当然,小鹏并非没有机会。它的智驾技术确实领先,XNGP和SEPA 2.0架构如果能持续迭代,或许能在智能化赛道上甩开对手。但问题在于,技术优势能保持多久?华为、小米、蔚来都在疯狂加码智驾,特斯拉的FSD也在加速落地。小鹏的“技术护城河”,很可能在巨头的围剿下变得越来越窄。
更讽刺的是,小鹏的“技术变现”恰恰暴露了新能源行业的残酷现实——光靠卖车,根本赚不到钱。即便是特斯拉,也得靠碳积分和软件订阅来提升利润。而国内新势力们,要么卷价格,要么卷技术,甚至不得不靠“卖技术”来续命。这哪里是造车?分明是一场资本和技术的豪赌。
小鹏的财报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新能源车企的集体焦虑。当补贴退潮、竞争白热化,活下去的唯一办法就是不断寻找新的盈利点。技术授权是一条路,但绝不是万能药。如果小鹏不能尽快让造车业务真正盈利,光靠“聪明钱”撑起的繁荣,终究是镜花水月。
未来的竞争,比的不是谁的技术更炫,而是谁能把技术变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小鹏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当大众不再买单,当市场回归理性,它的车,到底能不能自己赚钱?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