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最近几天,特斯拉车主圈里炸开了锅。
不是因为新车降价,也不是因为马斯克又发了什么惊人言论,而是因为一个看起来很“低级”的问题,他们的车突然“失忆”了。
早上出门,坐进驾驶座,发现座椅位置不对、后视镜歪了、方向盘也不在习惯的高度。
打开车机,发现连常用的导航地点、音乐账号、甚至自动驾驶设置全都消失了。
更离谱的是,有些车直接恢复到了出厂状态,仿佛这辆车从来没被开过一样。
这不是个例。从10月25日开始,大量特斯拉车主在社交平台、车友群、汽车论坛集中反馈类似问题。
有人调侃:“我的车昨晚梦游回厂了。”
也有人无奈:“花了几十万买的智能车,结果连‘记住我是谁’都做不到。”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个问题似乎和最近一次App更新有关。
有车主表示,只是早上顺手点了下手机App的更新,结果一上车,所有个性化设置全没了,连Autopilot(自动辅助驾驶)功能都失效了。
客服给出的建议是“重启车机屏幕”,但很多人试了之后发现毫无作用。
直到现在,特斯拉官方仍未就此发布正式说明。
这事听起来好像只是“麻烦一点”,但细想之下,其实挺吓人的。
一辆车,如果连驾驶员是谁都记不住,那它还能安全地判断路况、控制刹车、规划路线吗?
更关键的是,这次“失忆”并非孤立事件。几乎在同一时间,媒体还曝出特斯拉新一代HW4自动驾驶计算机存在短路风险,导致摄像头、GPS、续航预估等功能集体瘫痪。
有内部人士透露,问题可能出在低压电池和摄像头校准的交互过程中,而受影响的车辆已经遍布全球。
一边是软件层的数据清零,一边是硬件层的电路短路——这已经不是“小毛病”了,而是系统性风险的集中暴露。
特斯拉一直以“软件定义汽车”为核心理念。换句话说,它卖的不只是四个轮子加电池,而是一台能不断进化的智能终端。
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明显:通过OTA(空中升级),车辆可以不断获得新功能,比如更聪明的导航、更灵敏的自动泊车,甚至未来可能实现的完全自动驾驶。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
一旦软件出问题,影响的就不是某个小功能,而是整辆车的“大脑”。
过去几年,特斯拉确实靠这套逻辑赢得了大量科技爱好者和早期用户的青睐。
但随着用户基数扩大,尤其是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用户加入,这套高度依赖软件的体系也开始显露出它的脆弱性。
普通人买车,图的是省心、可靠、安全。他们不需要每天研究系统日志,也不关心FSD(完全自动驾驶)的神经网络架构。
他们只希望:早上上车,座椅在对的位置;下雨天,雨刷能自动启动;高速上,车道保持别突然消失。
而这次的BUG,恰恰击中了这些最基础的期待。
更值得警惕的是,特斯拉的服务体系似乎还没准备好应对这种规模的问题。据多家媒体报道,目前各地服务中心的维修预约已经排到明年。
这意味着,即使车主发现问题,也可能要等上几个月才能得到实质性解决。对于一辆每天都要通勤、接送孩子、跑长途的家用车来说,这种等待成本太高了。
有人可能会说:“所有智能产品都会出BUG,手机、电脑不也经常崩溃吗?”
这话没错。但手机死机,顶多是重启一下;电脑蓝屏,大不了重装系统。
可汽车不一样。它是在高速移动中的大型机械,任何软件异常都可能直接关联到人身安全。
比如,如果在高速公路上,车机突然重启,导致辅助驾驶中断、仪表盘黑屏、甚至刹车或转向系统短暂失灵,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开报道显示此次BUG直接导致严重事故,但风险是真实存在的。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特斯拉第一次因为软件问题引发大规模用户困扰。
早在2021年,就曾有数百名车主因App服务器故障被锁在车外,最长的等了五个小时。
当时舆论哗然,特斯拉很快修复了问题,但类似的“数字依赖症”并未根治。
如今的问题更复杂。
它不仅涉及手机App和云端服务,还牵扯到底层车机系统、自动驾驶计算机、传感器校准等多个模块。
换句话说,特斯拉的“智能化”已经深入到车辆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从商业角度看,特斯拉正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
一方面,它需要维持“技术领先者”的形象,不断推出Optimus机器人、Robotaxi、FSD等宏大叙事,以支撑高估值和股价。
马斯克最近在财报电话会上高调宣布,Optimus V3将在明年一季度亮相,年底要建百万台产能的生产线。
这些话术固然振奋人心,但前提是现有的汽车业务必须稳住。
另一方面,现实却不太乐观。
2025年第三季度,特斯拉虽然营收创新高,但利润下滑近30%。
全球交付量虽然单季增长,但前三季度累计仍同比下降近6%。
在中国市场,面对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品牌的激烈竞争,特斯拉不得不推出“减配降价版”Model 3和Model Y,试图守住20万到25万元这个关键价格带。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次大规模的系统BUG,无异于雪上加霜。它不仅打击用户信心,还可能影响监管态度。
已有消息指出,由于后视摄像头失效可能违反联邦安全法规,特斯拉面临强制召回的风险。
而一旦召回启动,成本将极其高昂,更会进一步拖累本已承压的财务表现。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一家公司把“快速迭代”当作核心竞争力时,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产品稳定性?
传统车企开发一款新车,往往要经过数年的测试、验证、路试,确保每一个零件、每一行代码都万无一失才敢交付用户。
而特斯拉的逻辑是“先上线,再优化”。
这种模式在互联网行业很常见,但在汽车行业,代价可能更高。
毕竟,用户可以容忍手机App偶尔卡顿,但很难接受自己的车在关键时刻“抽风”。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看待:任何技术演进都伴随着阵痛。智能手机刚普及时,也经常死机、发热、耗电快;
早期电动车续航短、充电慢,被嘲“电动爹”。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问题大多得到了解决。
特斯拉的问题或许也是如此。
但关键在于,它是否愿意放慢脚步,把用户体验和安全性放在比“发布速度”更高的优先级上。
目前来看,特斯拉的回应依然显得迟缓和模糊。
客服让车主“重启屏幕”,官方迟迟不发声,这种处理方式很容易让用户觉得:公司更关心交付数字和股价,而不是他们的实际困扰。
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修复起来比修复一个BUG要难得多。
回到用户本身。如果你是特斯拉车主,遇到类似问题该怎么办?
首先,不要慌。目前来看,车辆的基本驾驶功能,如油门、刹车、转向大多仍有物理备份,不会因为软件崩溃而完全失控。
其次,尽量保留“卡片钥匙”作为备用,不要完全依赖手机App。
再者,如果发现设置频繁丢失,可以尝试联系服务中心,要求检查车机系统版本和HW硬件状态。
长远来看,消费者也需要调整对“智能汽车”的预期。它确实带来了便利,但也带来了新的依赖和风险。
就像我们不会把所有钱都存在一个没有备份的云盘里一样,也不该把所有驾驶信任都交给一套尚未完全验证的软件系统。
最后说一句:技术本身没有善恶,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和管理。
特斯拉的BUG,不只是它一家的问题,更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警示。
当汽车越来越像手机,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接受它偶尔也会“死机”?
希望这次事件能成为一个转折点。
不是让车企放弃创新,而是让它们在追求“更聪明”的同时,也别忘了“更可靠”才是汽车的根本。
毕竟,对大多数人来说,车不是炫技的玩具,而是每天载着家人平安回家的伙伴。
它不需要天天升级,只需要每次启动都值得信赖。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