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造车潮背后:家电巨头为何频频入场?
当夏普宣布2027年推出纯电动车时,许多人会心一笑。这场景太熟悉了。从恒大、格力到小米、京东,跨界造车已成风潮。家电企业入局看似顺理成章——如今车内体验越来越像移动客厅,冰箱彩电沙发成了核心卖点。但这真意味着造车门槛降低了吗?
表面繁荣下的残酷现实
看看那些折戟者。恒大汽车投入数百亿,最终只留下空荡厂房。格力收购银隆后,始终未能在新能源市场掀起波澜。这些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相:造车的门槛从未降低,只是竞争维度发生了变化。
传统造车核心是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如今电动车时代,核心变成三电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看似门槛转移,实则要求更高。家电企业擅长的恰是智能座舱领域——这正是夏普们自信的源头。
新旧造车逻辑的碰撞
传统车企出身的工程师可能难以理解:为什么冰箱要大?彩电要清?沙发要软?因为汽车正从出行工具转变为生活空间。当自动驾驶逐渐成熟,人在车内的注意力将从驾驶转向娱乐、办公、休息。这本就是家电企业的优势战场。
但这种优势能支撑整车制造吗?难。一辆车需要2万多个零部件,涉及数百个供应商。制造环节的品控、供应链管理、整车调试,每个环节都需要深厚积累。更别说三电系统的技术壁垒,自动驾驶的算法积累——这些都不是家电企业短期内能突破的。
跨界者的生存之道
成功者如小米,选择了最重的模式:自建工厂、全栈自研。雷军说这是他最后一次创业,押上了全部声誉。即便如此,小米汽车也经历了三年蛰伏期,投入了数百亿资金。
夏普的选择可能更聪明:聚焦自身优势领域。LDK+概念或许不是要造整辆车,而是提供车载显示系统、智能家居互联方案。就像华为的HI模式,做智能汽车增量部件供应商。
未来的赢家会是谁?
造车这场马拉松才刚起步。当前阶段,拥有核心技术、制造经验、资金储备的企业更具优势。但长远看,真正胜出的将是那些深刻理解用户需求,并能提供完整生态体验的企业。
家电巨头入局不是偶然。当车与家的边界模糊,当智能座舱成为第二生活空间,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供应链能力确实能创造价值。但要想造好整车,还需要补太多课。
造车门槛从来都在那里。只是不同时代,门槛的表现形式不同。跨界者们带来了新思路、新玩法,但汽车工业百年积淀的基本规律——对安全、可靠、品质的极致追求,永远不会改变。
这场造车浪潮最有趣的部分才刚刚开始。我们终将看到,哪些企业是真正来造车的,哪些只是来凑热闹的。时间,会给出最公正的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