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建议理想i6定价下探至20万-25万元区间以提升竞争力,但理想方面暂无回应,业内对其市场表现充满期待

早上起来刷新闻,摩根士丹利的最新研报让我有点意外。它建议理想i6的价格能再松一点,从25-30万,直接砍到20到25万区间。说实话,我心里有点纠结:这事真能做得到吗?

我今天早上进小区门口喝咖啡,刚巧旁边一对年轻夫妇在讨论买车。男的说:嘿,要是能在20万搞定一辆配置还不错的电SUV,挺香的吧。女的点点头:比这个价格的,除了查理之外没几个。我偷了个看,心想,唔,这种想法不无道理。

我估算一下:理想i6现在顶配售价大概在28万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如果直接降到20万,基本上就是打九折了。想想,理想自己之前定价,差不多也是在24-28这个区间,61%的车型销售都在这块。调价、打折,只是供应链和渠道博弈的常用手段。

摩根士丹利建议理想i6定价下探至20万-25万元区间以提升竞争力,但理想方面暂无回应,业内对其市场表现充满期待-有驾

关键在哪?我感觉,理想一直偏向高端家庭用车,但这个市场其实有两个层面:一是追求性能和配置,二是考虑预算。前者可以不在意价格,后者就得考虑性价比。

跟朋友聊过,说理想自己给定价的天花板大概是20万,超过点怕没人买,总是觉得公司会犹豫:赶紧迎合市场,不能太高,否则只能歇菜。他们办公楼里流传一句话:理想是狡猾的,怕投机取巧没效果。那我就在想,理想是不是有点傻,又藏着狡猾?

个中原因,我猜,理想试图用技术做差异,比如之前拼的是智能和续航,像拼多多偷工减料,去掉一些高成本配置。但车厂都是个曼陀罗的勾心斗角,要怎么在成本和售价中找到平衡?我说不清。

另一个问题,业内有人质疑:理想如果真的这样压价,会不会影响到供应链?比如用欣旺达的电池,曾经我听过个传言,说理想尝试偷工减料,想用便宜点的东西,美其名曰成本控制,实际操作就像用剩下一半的干货去应付市场。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去年买的那张理想L9的宣传页,那车型跟现在的策略不一样了。你们知道吗?我感觉,不少车企都有个贪心的心态:想多赚点,能省就省,最后反而把自己陷进去。

摩根士丹利建议理想i6定价下探至20万-25万元区间以提升竞争力,但理想方面暂无回应,业内对其市场表现充满期待-有驾

(这段先按下不表)为什么理想都不直接回应?我其实挺疑惑的。你觉得,理想会不会因为狡猾反而陷入被动?他们总说:我们不降价,降价不行,但要挑战市场认知。这我觉得很像个玩心理战的招数。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理想的品牌塑造,还是偏重豪华路径。只不过价格一松,市场想象空间一变,用户是不是就会多了很多价格敏感性?理想是不是得考虑到底——你愿意用更便宜的价格去换取销量的激增么?还是坚守高端,继续用智能/豪华吸引人。

市场就是个巨大的心理战场。我问你,像现在刚提到的20万-25万区间,你会觉得怎么样?这价位,真能打动那些心里有结的消费者?我知道很多同行都觉得,低了,利润可能滑坡得快,但多卖点也能弥补。

一线销售那天跟我吐槽:只是你想,提价五六千,可能你都感觉跟零点几积分一样不起眼,但你调低价格,多出来的客户数能抵上几倍。我虽然觉得逻辑没错,但心理就是喜欢先高后低的套路。

这让我想到,供应链也在背后默默斗争。厂商那边,为了少点成本,改用某个低成本电池,或是调换车型用料,跟研发折磨得一匹,像极了备料的工头:再缩点,别出错。这关系到,真能用折扣打开市场么?

摩根士丹利建议理想i6定价下探至20万-25万元区间以提升竞争力,但理想方面暂无回应,业内对其市场表现充满期待-有驾

我知道有个疑问:理想怎么平衡?要不要只是踢皮球式的定价?或者真像摩根士丹利建议的那样,激进点,把价格往20万区间拉?我觉得,短期看,也许能激发一点市场热度,但长期呢?会不会让品牌下滑?

其实我还在想,理想不管怎么打价格战,它的杀手锏还是在技术和燃油车轻松切换的能力。可我一直觉得,怎么让用户觉得:这个20万买到的东西,已经够用,甚至超值?这是个大问题。

哦,对了,我还觉得,理想的策略其实挺投机取巧的:钟情于走差异化路线,然后又用价格战试图拉人流。你说,这样不疲惫吗?如果市场变得越来越理性了,价格是一切,那理想是不是得不断折腾,才能站稳脚跟?

也许同价位的比一比会告诉我们点秘密。小鹏的售价,感觉比理想高点,但产品线更年轻化,或者更个性;而比起比亚迪,没那么豪华,但更实用。调价后,实际差别,还是体验感最直观。

我问一句:你觉得,理想的决策层,是不是在挣扎?他们喜欢用狡猾这个词,去年还在说:我们要不像别人低价拼,用技术取胜。但我总感觉,策略有点虎头蛇尾。

摩根士丹利建议理想i6定价下探至20万-25万元区间以提升竞争力,但理想方面暂无回应,业内对其市场表现充满期待-有驾

说到这,忽然想到,经销商会怎么看?他们总希望提价赚大钱,但又怕客户流失。理想如果真把价格拉低,销量涨,利润会不会被压缩太狠?但反正市场反应还得看。

我本来还想说点技术方面的事,但又感觉太专业,跟普通消费者差那么点意思。其实我怀疑那部分技术细节是不是被炒作了——你知道,车企总喜欢说:我们用的材料最优,我们比别人快一拍。其实不过是衣服裹着金子,会不会,只是壳子还得继续包装。

我再想到:理想会不会弄个特别的促销?像汽车圈的黑五一样,搞个超低价爆款,把品牌捅出来?但我总觉得,这可能会毁掉他们豪华家用车的定位。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哪像突然想到:这价格大战,实际上是大战心理,谁折磨得更狠,谁就赢。你觉得,市场上会出现价格战最激烈的车么?还是说,大家都在等个阿拉丁神灯突然降临,给个暗示?

调价的事情,就是在试探水温。我个人猜测,理想的高层可能都心里明白:这船要沉得,还是要靠技术和品牌撑着。但是,如果用价格去抹平顾虑,效果会不会有限?毕竟,消费者心理是个复杂的拼图。

摩根士丹利建议理想i6定价下探至20万-25万元区间以提升竞争力,但理想方面暂无回应,业内对其市场表现充满期待-有驾

结尾还是留点悬念:汽车市场很像个巨大的赌场,有人押注技术,有人押注价格,还有人偷偷押自己心里的第一印象。你觉得,理想这个狡猾的车企,会不会因此失去一点信任?或者,说不定,真的会撞出奇迹——其实我没细想过,这个预测到底靠谱。

(这段想让你们也琢磨琢磨:一个价格不高,但配置够用,能不能叫新常态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