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网约车订单曝光,10公里轻松赚83元,司机感叹如今像做梦

最近,一张看起来普普通通的手机截图,在网上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尤其是在网约车司机师傅们的圈子里,这张图几乎成了一枚“催泪弹”。

这是一张九年前,也就是2016年的网约车订单详情。

图片显示,一位司机完成了一笔10.3公里的订单,最终到手的收入是83.3元。

这个数字,让如今每天在路上奔波十几个小时的司机们看完,心里真不是滋味。

9年前网约车订单曝光,10公里轻松赚83元,司机感叹如今像做梦-有驾

很多人可能会问,不就是八十多块钱吗?

至于反应这么大吗?

这事儿,还真得掰开揉碎了好好聊聊,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笔订单,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些年网约车这个行业的巨大变迁,也折射出无数普通劳动者境遇的起落。

咱们先来仔细看看这83.3元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是纯到手收入,不是乘客支付的总额。

最关键的一点是,在这笔收入里,有一项叫“订单奖励”的,高达63元,占了总收入的四分之三还多。

这就好比你去上班,老板除了给你正常的工资,还额外发了三倍的奖金,而且是每一单都这么发。

这种好事,现在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但在当年,却是真实存在的日常。

再把这笔钱放到当年的生活背景里看,它的分量就更重了。

2016年,国内的物价还没像现在这样。

9年前网约车订单曝光,10公里轻松赚83元,司机感叹如今像做梦-有驾

在一线城市,一份有肉有菜的盒饭,大概也就十五块钱左右,83块钱,足够一个成年人吃上五六顿不错的饭。

而现在,随便点个外卖常常就要三四十块,这83块钱,也就够吃两顿饭。

更不用说那时候的油价、房租都比现在低。

所以,当年的83块钱,论实际购买力,比现在的一百多块钱还要经花。

那时候的网约车司机,工作状态和现在也完全是两个样。

一位跑了快十年的老师傅回忆说,2015年到2016年那阵子,是他职业生涯最舒心、最风光的时候。

那时候不是“人找单”,而是“单找人”。

平台为了留住司机,变着法儿地给奖励。

每天只要跑够一定的单数,就有几百块的冲单奖;高峰期出车,收入直接翻倍。

所以司机们都很有“底气”,接单都是挑着接的。

距离太近的小单子,哪怕乘客愿意多给钱,司机也懒得动;出发地离自己超过一两公里的,直接就忽略了;路线不顺的,更是看都不会看一眼。

9年前网约车订单曝光,10公里轻松赚83元,司机感叹如今像做梦-有驾

那时候,一个月轻轻松松赚到两三万块钱,对很多专职司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不少人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尝到了甜头,靠着开网约车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有的换了好车,有的买了房,实实在在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那么,为什么当年的平台会如此“大方”,近乎疯狂地给司机和乘客砸钱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抢地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烧钱大战”。

时间拉回到2012年前后,滴滴、快的等一批网约车软件开始出现,打破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垄断。

到了2014年,国际巨头优步(Uber)也进入中国市场,一下子就把竞争推向了白热化。

这几家公司背后,都有着雄厚的资本支持,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占领市场,培养用户习惯,把对手挤出去,它们采取了最简单粗暴,也是最有效的办法——补贴。

它们一边给乘客发放大额的优惠券,让大家用极低的价格,甚至免费打车,迅速吸引了海量的用户;另一边,用高额的奖励和补贴吸引司机加入自己的平台,保证有足够的运力来满足乘客的需求。

据一些行业报告估算,仅在2015年,几家主要平台烧掉的补贴总额就超过了两百亿元人民币。

这场资本的豪赌,催生了一个短暂的、看似繁荣的“黄金时代”。

然而,这种完全靠烧钱堆砌起来的繁荣,就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泡沫,虽然美丽,但注定无法长久。

9年前网约车订单曝光,10公里轻松赚83元,司机感叹如今像做梦-有驾

资本的耐心是有限的,烧钱的目的不是做慈善,而是为了在消灭所有竞争对手后,形成市场垄断,然后把之前烧掉的钱,再加倍地赚回来。

转折点发生在2016年,那一年,滴滴出行宣布收购优步中国,标志着国内网约车市场最激烈的“烧钱大战”正式结束。

市场格局从群雄逐鹿变成了一家独大,游戏规则也随之改变。

当竞争的硝烟散去,平台不再需要用高额补贴来讨好司机和乘客时,变化就悄然而至了。

最明显的就是,订单奖励几乎一夜之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的平台抽成比例。

以前的账单简单明了,车费多少,奖励多少,一清二楚。

现在的订单明细,却变得越来越复杂,各种“信息服务费”、“技术服务费”名目繁多,很多司机跑完一单,自己都算不清楚平台到底拿走了多少。

根据一些机构的调研和司机们的普遍反映,现在平台的综合抽成比例,很多时候都超过了百分之二十五,甚至达到百分之三十。

也就是说,乘客支付100块钱的车费,平台先拿走二三十块,剩下的才是司机的。

与此同时,整个市场的供需关系也发生了逆转。

一方面,由于经济大环境的变化,就业市场压力增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开网约车作为谋生手段或是一种过渡,导致司机和车辆的数量急剧增加。

9年前网约车订单曝光,10公里轻松赚83元,司机感叹如今像做梦-有驾

另一方面,乘客端的补贴没有了,打车成本回归正常,用户的打车频率也趋于理性。

这就造成了“车多单少”的局面。

以前是司机挑单,现在是几十个司机守着手机抢一个订单,哪怕是路程很短、挣不了几块钱的单子,也得拼手速。

司机的议价能力和话语权,几乎降到了冰点。

工作时长也越来越长,以前可能跑八个小时就能有不错的收入,现在很多司机每天要在线十二个小时以上,才能勉强维持一个过得去的流水。

但流水不等于纯收入,扣掉平台的抽成、车辆的油费或电费、保险、保养维修费用,以及司机自己的吃饭喝水开销,真正能存下来的钱,已经非常有限。

一天下来,辛辛苦苦十几个小时,净赚一两百块,是很多司机的真实写照。

回过头再看那张九年前的订单截图,我们不应该仅仅是怀念那个“捡钱”的时代,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不可持续的状态。

但它确实像一个坐标,标示出了这个行业变化的剧烈程度。

网约车的出现,毫无疑问方便了公众的出行,也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这是它的社会价值。

但当一个行业的发展,让身处其中的一线劳动者感到越来越辛苦,收入和付出越来越不成正比,甚至失去了应有的职业尊严时,这就值得我们所有人去思考了。

这不仅仅是网约车司机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劳动者们共同的困境。

如何在一个商业模式里,更好地平衡平台的利润、从业者的收益和消费者的体验,让技术进步的红利能够更公平地惠及每一位参与者,这可能才是那张泛黄的订单截图,留给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