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2026款腾势N9”这个标题,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第一反应是揉了揉眼睛,确认一下手机上的日历。
没错,现在是2024年,这台车就像是坐着时光机提前来跟我们打了个招呼。
一台车长超过五米二的大家伙,塞进了将近一千匹的马力,零到百公里加速只要3.9秒,还能在时速210公里的极限状态下,像个体操运动员一样做出高难度的避险动作。
这些听起来像是科幻电影里的数据和描述,真的能在我们身边的公路上实现吗?
这究竟是厂家在提前“画饼”,还是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真的已经把未来拉到了眼前?
今天,咱们就抛开那些花里胡哨的宣传词,用普通人能听懂的大白话,一层一层地把这台“未来之车”的技术给掰扯清楚,看看它到底有多硬核。
咱们先从最能刺激肾上腺素的动力说起。
文章里提到,这台车用的是一台2.0T的发动机,再配上前面一个、后面两个,总共三台电机,综合功率达到了惊人的680千瓦。
这个数字可能很多人没概念,我们换算一下,大概就是925匹马力。
这是什么水平?
法拉利、兰博基尼这些顶级超跑,差不多也就是这个级别的动力。
把这么一颗猛兽的心脏,装进一台家用的大型SUV里,很多人心里肯定会犯嘀咕:这一脚油门下去,车上坐着的老人孩子还能受得了吗?
会不会像坐过山车一样,直接被甩晕过去?
这恰恰是这套动力系统最巧妙的地方。
原文里说“推背感强烈却不失平顺”,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背后的学问就在于电机的特性和智能控制。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
传统的纯燃油车,特别是大马力的性能车,它的动力输出就像点燃一串鞭炮,噼里啪啦一下子就炸开,冲击感非常强,车子会猛地“蹿”出去,新手司机或者不适应的乘客很容易感到不适。
而电机的动力输出,更像拧开一个大功率的水龙头,水量可以瞬间达到最大,但这个过程是持续而线性的,你感觉到的是一股强大但非常平稳的推力,把你稳稳地按在座椅上。
这台腾势N9用了三台电机,就相当于有了三个可以被电脑精准控制的“水龙头”,电脑可以以毫秒为单位,精确地调配每个轮子上的动力大小。
起步的时候,它可以让动力像潮水一样温柔地涌上来,既能给你带来风驰电掣的快感,又不会有任何突兀的顿挫。
所以,它能做到3.9秒破百的惊人成绩,同时还能让后排的奶奶安心地织毛衣。
这套技术,其实就是比亚迪看家的DM混动技术的再升级,发动机更多时候扮演一个高效的“充电宝”或者高速巡航时的辅助角色,真正干活的是那三台响应神速的电机,实现了性能和舒适的完美统一。
说完了“跑得快”,我们再来看看它怎么“站得稳”和“转得灵”。
一台车长超过五米二的车,转弯半径只有4.65米,这个数据有多夸张呢?
很多我们熟悉的紧凑型小轿车,比如大众高尔夫,转弯半径都要超过5米。
这意味着,这台庞然大物在那种老小区或者狭窄的地下车库里掉头,可能比一台小车还要轻松自如。
实现这个“魔法”的关键,就是那个“后轮最大±10°的转向角”。
这个技术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原理其实不复杂。
就好比我们以前坐过的那种很长的公交车,有些车型在转弯的时候,你会发现最后面的轮子也会跟着转一个角度,这样车尾就能更顺利地甩过去,不会扫到路边的障碍物。
这台车也是一个道理,在低速掉头的时候,它的后轮会朝着和前轮相反的方向转动,极大地缩小了转弯所需要的空间。
而在高速上,比如变道超车,它的后轮又会和前轮同向转动一个微小的角度,让整个车身像螃蟹一样“横移”过去,而不是生硬地“扭”过去,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车身姿态稳如泰山。
至于那个时速210公里的“鱼钩测试”,更是对车辆稳定性的终极考验。
这个测试是模拟车辆在高速行驶时,突然遇到障碍物需要紧急变线躲避,然后再迅速回到原车道的场景,因为行驶轨迹像个鱼钩而得名。
在这么高的速度下,绝大多数车辆都会因为巨大的惯性而失控打转,甚至翻车。
腾势N9能稳稳地完成这个动作,靠的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整套“组合拳”。
当驾驶员猛打方向盘的瞬间,首先,它的云辇-A智能悬架会立刻把悬架调到最硬的状态,像四根铁柱子一样撑住车身,最大限度地抑制侧倾;紧接着,三台电机组成的四驱系统会进行智能扭矩分配,比如车身向左侧滑时,系统会瞬间给右侧的车轮更大的动力,同时给左侧车轮施加一定的制动力,用这种方式产生一个反向的力量,把即将失控的车身硬生生“拽”回来;最后,后轮转向系统也会参与进来,进行精细的角度调整,帮助稳定车尾。
这一系列动作在电光火石之间由电脑协同完成,展现了我们中国汽车在底盘控制这个核心技术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顶尖的水准,不再是过去那个只能模仿和追赶的角色了。
最后,我们聊聊舒适性和智能化,这同样是这台车展现“未来感”的地方。
那个叫“云辇-A”的智能空气悬架,可以说是解决颠簸的利器。
传统的悬架,就像是你走路时穿着一双普通的鞋子,踩到石子你就会硌脚,它只能被动地吸收冲击。
而云辇-A系统,则是给这台车装上了一双“眼睛”和一对“主动调节的鞋垫”。
它通过车头的摄像头和雷达,提前扫描前方的路面情况。
当它“看到”前面有一个减速带或者一个坑洼时,它会提前零点几秒通知悬架系统做好准备,是该变软一点吸收冲击,还是该变硬一点提供支撑。
所以,当车轮真正压过颠簸路面时,悬架已经做好了万全的准备,传递到车内的振动自然就变得微乎其微,感觉就像是坐在一张魔毯上平稳地滑了过去。
而那个“定眩智能防晕车系统”则更有意思,它不再是简单地把车调软,而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我们为什么会晕车?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到的景象(车内是静止的)和我们内耳感受到的运动状态(车在摇晃加速)不一致,给大脑造成了混乱。
这套系统就是全方位地去协调这种感官冲突,它通过主动悬架抑制多余的晃动,通过屏幕显示与车辆动态相匹配的画面,甚至通过调节空调出风和释放舒缓的香氛,从运动、视觉、嗅觉等多个维度,来让你的大脑感到和谐舒适,让全家出行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至于那个能实现“车位到车位”的智能驾驶功能,它描绘的则是一个更加解放双手的未来:你从家里地库出发,设定好目的地,车辆就可以自己开出小区,自己上高速,自己下匝道,再自己开进目的地的停车场,找到车位停好。
这背后需要的是极为强大的计算能力、精准的感知硬件和海量的路况数据支持,而这恰恰是中国在新能源和智能化赛道上,集中力量正在攻克的堡垒,也是我们国家科技实力和制造业水平的集中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