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上汽大众首款增程式SUV概念车在上海车展正式亮相,定名为「ID. ERA」。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大众在中国推出的第一款增程车型,也是上汽大众首次在增程技术路线上的最新成果。
要知道,尽管增程式在续航里程、综合油耗等方面上表现出色,但在某种程度上,增程实际上还是本土市场的「特色技术路线」。欧洲、日本市场因城市密集、短途出行居多,对增程需求不高,普遍青睐纯电和混动;美国虽地域广袤,但皮卡文化盛行,燃油动力依旧占据主导。
更重要的,从2023年下半年正式立项到今年4月车型定名、新车亮相,上汽大众不到2年,就完成了传统汽车过去3-5年的新品开发节奏。期间,从概念开发到产品设计,再到工程开发和验证的一整套流程压缩至24个月,用「中国速度」回应了外界的种种期待。
以合资品牌的身份加入增程赛道,当今天所有人都传统合资思维,用「全球车型」视角大讲特讲的时候,更应该注意到,这是一款完全由中国团队、为中国市场、按中国速度,从产品理念到工程开发的「本土车型」。
ID.ERA的推出,意味着上汽大众融合全球造车基因的合资车企,开始以更灵活务实的策略,就是要在后合资时代,在中国本土创新技术引领的市场竞争中,再争出一片天!
文|Wind
编辑|李佳琪
图片来源|网络
1
「中国速度、全球标准」,上汽大众的合资2.0时代
基于本土化开发的专属架构,ID.ERA围绕着产品的设计、开发具备2个明显的特征:1、跳过与国内市场需求进行适配的争辩,直接对应中国需求开发;2、效率提升,「中德共创、本土主导」的开发模式,与传统德系车型相比,开发时间缩短近三分之二。
在具体的环节推进中,在发布会后的媒体群访中,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大众品牌营销事业执行总监李俊还透露,「上汽大众将过去很多「串联」的部分掰开揉碎、重新排列」。
比如车辆的软硬件同步进行,大大缩短再去进行适配调整的时间,从而大幅提升开发效率。这或许也解释了为什么ID.ERA能将原本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开发流程,压缩至1年的时间去完成。
效率的提升并不意味着上汽大众会在质量、品质上「打折扣」。尽管在开发周期缩短,但围绕着这款车的工程开发、验证,仍然基于大众的全球标准体系进行验证。在上汽大众看来,质量始终是上汽大众的「生命线」,确保产品品质领先于市场,是40年来用户选择上汽大众的关键。
因此,尽管围绕着这一车型的使用场景大多是在国内,但与上汽大众以往任何一款车型一样,ID.ERA都要经过严寒、高热等不同场景,发动力、底盘、电池等一系列零部件的严苛测试。
明明测试温度达到-20度到50度,能模拟绝大多数中国天气就够了,但上汽大众一定要做到-40度,去吐鲁番测试高温下塑料密封的可靠性;明明只需要提高重点零部件、重点区域的耐蚀质量水平,但上汽大众还会对整车进行一系列的动态腐蚀试验验证,包括在模拟的盐雾、泥浆、强震、温度交变以及不同尺寸石头路等极端工况下进行测试。
李俊告诉我们,对于ID.ERA的电池安全,上汽大众也格外重视,每一个电池包的出场,都需要经过338项企业标准的严苛测试,远超国家标准要求的50余项。
上汽大众很清楚,无论是过去的燃油时代还是新汽车时代,围绕一辆车的安全品质,始终是用户最核心的诉求,也是上汽大众安身立命的根本。
整个这个过程中,ID.ERA不仅是要用时间换空间,跟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抢饭吃;也是依托中德两方面的产业生态优势,实现开发效率与技术标准的双重突破。
当所有人都在探究围绕着新汽车时代,想要看看上汽大众究竟会变些什么,上汽大众用实践证明,有一些东西会变,但仍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用「中国速度、全球标准」打造一款本土化的汽车产品,是上汽大众为中国消费者开启的合资2.0样本。
2
ID.ERA还只是个开始!
如果说ID.ERA是上汽大众围绕着下一步新能源转型的第一颗「子弹」,像这样的子弹上汽大众不只准备了这一颗。在「大单品」策略和多技术路线的双重加持下,可以看到,相比于此前“一年一车”“一年两车”的产品布局,未来,上汽大众的产品导入和升级节奏将明显加快。
今年年中,ID.3 GTX套件款将正式上市,李俊透露,以前的ID.3是Q萌外形,而ID.3 GTX套件款则更帅气、更运动。同时,因为ID. 家族的车主偏年轻,爱互动,所以2025年还会举办一场改装大赛,投票选出最佳改装车型,并进行推广。
在燃油车上,上汽大众正通过 Pro 家族的迭代重塑市场话语权。今年下半年将上市两款燃油车型——朗逸Pro与新凌渡L;同时途观 L Pro 与帕萨特 Pro 则进一步升级座舱交互,在严格把控质量的同时,增加一些功能从而确保产品升级安全。要知道,去年上汽大众的燃油车市占率达8.7%,在新旧能源迭代的当下,仍扮演着上汽大众的「利润基石」。
更重要的是,基于大众CMP平台开发的两款纯电车型,也将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陆续落地,成为承载上汽大众纯电战略的核心载体。
其中,首款纯电中型SUV搭载CEA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由大众与小鹏联合开发。与ID.系列的MEB平台相比,CMP平台通过车身模块化设计降低了40%的生产成本,并将研发周期缩短 30%,使纯电车型的价格竞争力提升 15%。
到2026年底前,上汽大众将推出10款新车,其中7款新能源产品。有媒体披露,2026年上汽大众将至少推出一款单档DHT的插电式混动车型,定位中级轿车、一款主打增程动力,定位大型SUV以及一款纯电动的中型SUV。如果情况属实,那么上汽大众的“野心”就十分明显了——剑指新能源核心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中德研发团队与全球供应商、科技企业紧密合作,整个全球前沿技术,从而建构行业发展新生态,让每一款产品都具备「在中国,为世界」的全球竞争力,这些车不仅能在中国市场销售,也能在全球有需求的地方输出。
3
别小看上汽大众的「服务哲学」!
好产品是前提,好服务则是保障。当产品陆续落地,如何围绕着这些产品发挥出最极致的规模效应?上汽大众给出的答案是:服务。
尤其是在当前新能源赛道卷无可卷,服务与品质已成为核心差异化因素的环境下,如果只盯着产品,可能真的会小看上汽大众的决心和能量。
2025年,被定位为上汽大众的「服务年」,但了解上汽大众的人都知道,在这条路上上汽大众已经走了很多年。
从2002年建立的全国首个24小时道路救援体系,到2010年率先推行的「经销商星级认证」,将服务流程细化为128个标准动作,再到2023年针对新能源用户普遍担忧的电池衰减焦虑,推出行业首个「电池健康管理」服务。
这种细致入微的服务,是过去上汽大众在燃油车时代频频创造销量神话的关键,也在新能源汽车时代继续帮助上汽大众创造增量价值。
今年3月,全新的途昂Pro上市会上,上汽大众第一个“卷”出整车终身质保,让用户不在纠结「早买早享受,晚买享折扣」这种按照价格周期去买去,而是用服务能力和体系能力去推动用户做选择。
基于此,上市首月途昂就实现日订单稳定在200+;按照月销6000辆的水平去做延展,意味着,在25-35万元的中大型SUV市场中,途昂Pro有望占据约1/4份额。
李俊介绍,未来,围绕着新汽车时代的市场竞争,上汽大众的服务战略还将继续升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整个经销商考核体系进行重大调整,将50%权重转向服务品质评估;
2、数字化工具全面升级;
3、借鉴医疗服务模式,实现售后服务透明化。 简单说,就是“无论是在技术方面,还是服务方面,客户的需求是什么,大众就满足客户需求。”
同时,厂家直接面对客户,与经销商一同为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此一来,在经销商的地域优势和厂家的技术储备优势双重支持下,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更合适、更具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上汽大众的服务升维,本质是对「用户关系」的重新定义,通过扎实的体系能力,将「用户至上」转化为可量化的价值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上汽大众也在基于新汽车时代的定义, 拿出自己的打法,围绕着产品和服务两条路线的创新摸索一套重构合资竞争力的可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