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看比亚迪、华为新能源车品牌的崛起

中国年轻人的消费行为已经变了。

在汽车消费品上,20年前是合资品牌的天下,他们手握外国技术加持获得用户认可。2015年中国乘用市场销量排名前五的是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日产;而在2023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排名前五的是比亚迪、一汽大众、长安汽车、吉利汽车、上汽大众,如今乘用车市场销量前五中自主品牌占据三席,在新能源车市场销量排名前十的除了特斯拉全是自主品牌。

这种变化不仅只发生在汽车消费领域。

在传统认知中被国外品牌统治的奢侈品市场,也出现了本土品牌的崛起的现象。

中国品牌在奢侈品市场中的份额正在增加。《2023中国奢华品报告》显示,中国品牌在奢侈品领域的认可度持续提升。报告调研了2,500名中国消费者,发现中国品牌在性价比、品牌历史与品牌故事、工艺、优雅、与消费者的相关度等维度的得分均比上年显著增长5%-10%。特别是在高档腕表这一细分品类中,18%的内地受访者和13%的香港受访者倾向于选择中国品牌,仅次于瑞士品牌,其中Z世代受访者中这一比例达到27%。

在护肤品行业,随着国潮文化,国产品牌在市场中的热度和影响力也在提高。国内护肤品牌如珀莱雅和薇诺娜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步提升。珀莱雅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1.1%提升至2022年的2.5%,而薇诺娜的市场份额从2017年的0.6%提升至2022年的2.4%。

中国自主品牌到底做对了哪些事情能打动消费者,并且让他们认知品牌、忠诚品牌呢?

消费者的意识变化和需求变化

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指出,营销需要研究年轻人、女性、网民为代表的亚文化群,他们代表着未来营销环境和人群文化、消费行为的趋势。

营销的本质就是引导用户从了解品牌到最终实现品牌忠诚的流程。

中国汽车消费人群的年龄分布呈现年轻化的趋势。根据汽车之家的数据,2017年至2022年期间,21-30岁的购车人群在短短五年间增长了11%,购车人群的用户结构重心不断向30岁以下的年轻人群转移。2023年汽车之家消费调研最新数据显示,意向购车用户中,35岁以下年轻消费者占比已超四成,同比2022年增长4.7%。其中,26-30岁年轻消费者同比增长最为显著,为8.3%。这些数据表明,年轻群体正在成为中国汽车消费的主力军。

当前,20万元以上新能源产品的消费群体中,85后和90后供占据75%的份额,其中90后占45%,85后占30%;在整个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中,90后占42%,85后占28%。

从中国汽车购买用户和意向用户的数据来看,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目前的购买主力是85后和90后,然后不久之后00后就会加入到主力消费大军中来。

85后、90后甚至是00后的三观形成是值得深挖的。三观是一个人思想的核心,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处世态度、道德修养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一个健全的三观可以帮助人更好地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关系、实现自我价值。根据美国政治学家罗纳德· 英格尔哈特于1970年代提出的“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即经济发展和生存条件的改变将产生代际价值观转变,尤其是有一些重大的时代事件会影响不同代际人的优先价值观。

85后和90后经历了哪些经济、技术变迁?这些巨变不仅影响了他们的成长环境,也塑造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85后和90后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时期,见证了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对85后和90后来说是一次重大的经济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更深层次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85后和90后经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中国GDP总量在世界排名中逐年上升,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85和90后年轻人比前几代人更爱国,对中国发展更充满着自豪感,对中国发展道路、稳定、秩序、国家认同都达到了相当高的认可度。

在科技发展方面,85后和90后是互联网和科技革命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见证了中国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和创新。他们生活在物质充裕且可快速流通的时代,他们同步甚至更超前地接受世界的前沿信息、享受世界的发达产品、感知世界的时尚脉博。

学历方面,本科率也从60后的2.85%,提升到了95后的25%。从60后到95后,中国上过大学的人群比例从7.5%提升到了52%。

相比前代,85后和90后形成了与前一代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他们更加开放、自信,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情怀,他们的选择更加理性,会充分去研究和判断产品的价值是否与自己匹配和满足,而非靠广告影响和被所谓的专家教育。

他们选择产品更理性,更重视性价比。

从“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看比亚迪、华为新能源车品牌的崛起-有驾

他们选择产品更加务实,性价比高、实用、体验好,同时要求品质好。

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也会从满足功能性的体验更好,和符合价值观需求的产品内涵上。

自主品牌做对的事情

基于85后和90后形成的价值观的成长环境,他国家自豪和对国家的认可引发了哪些精神上的追求或需求呢?

  • 文化自信:希望深入了解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本土艺术、历史、哲学和语言有更深的认识和自豪。
  • 国家认同:对国家的发展方向、政策和成就感到认同,希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 国际视野:在民族自豪感的基础上,希望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外语,了解世界,参与国际交流。
  • 创新驱动:希望在科技、艺术、管理等领域进行创新,推动中国在全球竞争中保持领先。
  • 环境意识: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感到自豪,从而增强了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参与生态保护。
  • 教育追求:重视教育的价值,追求更高水平的学术成就,以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 民族品牌支持:支持国产商品和服务,对民族品牌有较高的忠诚度和信任感。
  • 历史教育:对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有较高的兴趣,希望通过了解历史来增强民族认同。
  • 民族精神弘扬:希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民族精神,以及勤劳、节俭、诚信等传统美德。
  • 健康意识:民族自豪感也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升有关,年轻人更加注重健康和体育锻炼。
  • 艺术欣赏:对中国古典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有更深的欣赏和学习欲望。
  • 网络正能量:在网络上传播正面信息,弘扬主旋律,抵制负面言论,维护国家形象。
比亚迪和华为为何能快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迅速提升销量,品牌认知度和品牌好感度迅速覆盖用户。
比亚迪和华为都是代表中国科技创新型企业,全球性发展。
比亚迪最初以生产二次充电电池起步,随后迅速扩展到汽车、轨道交通、新能源和电子四大产业。比亚迪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技术创新,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比亚迪在1998年于荷兰成立了第一家海外分公司,标志着其国际化战略的开始。
比亚迪荣获多项国内外奖项,包括中国唯一联合国特别能源奖、扎耶德未来能源奖。
比亚迪的荣誉和倡导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都契合了中国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且满足他们的国家自豪的情绪需求。
比亚迪也顺应了这种年轻的思维潮流,2014年推出了王朝系列,顺应年轻人文化自信的精神需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在彼时,当时的汽车主力消费群70、80后还嘲笑过其“土气”的命名,但10年后的今天,王朝系列销量已是高不可攀。
当然在比亚迪在产品体验上也给用户带来了跨越性提升,最近发布的海豹06和秦L耗油百公里2.9L,这几乎与纯电车型加商电的成本持平。
在营销传播上,比亚迪也运用了非常多的中国古典文化迎合年轻人的文化自信的需求。"Dragon Face"的成功不仅体现了比亚迪的产品自信和文化自信,也标志着中国汽车开始以独特的设计风格屹立于世界汽车之林,在新能源汽车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还有在新品牌的LOGO的设计上,仰望LOGO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甲骨文“电”,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品牌的文化自信。
从“代际价值观转变理论”看比亚迪、华为新能源车品牌的崛起-有驾
华为成立于1987年,由任正非创立,最初是一家小型的通信设备供应商。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华为逐渐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
与比亚迪同样的是,华为实施国际化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典范。
与比亚迪不同的是,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中,华为成了中国科技自信的另一个符号。
华为在3G和4G通信技术的研发上投入巨大,推动了中国在全球通信技术领域的进步。在5G技术的研发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成为全球5G技术的领导者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通信技术领域的崛起。
面对美国等国家的限制和挑战,华为展现了中国企业的韧性和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民族品牌的声誉。
这些事迹都迎合了中国年轻人的国家自豪感的情绪,并希望中国在未来在与美国的博弈中获得胜利,而购买华为的产品也满足其推动中国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中的愿望。
比亚迪在产品中在电池的节能体验中带给用户升级,而华为在智能汽车的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的体验中带来用户体验升级和普及用户认知。
当然这些都是品牌的优势,让用户更加容易的选择其产品,而放弃对比其他产品的机会。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00后或者后来的10后的决策可能偏向产品本身的价值。
随便提一下小米SU7这一波的品牌优势是什么?小米SU7产品本身跟其他C级纯电轿车的价值优势并非很大,为何一卖就爆了?
这完全依托于小米的品牌优势。小米本身的用户主要分布在85后和90后,而小米一贯给用户带来的认知是,性价比高,用技术颠覆各行业。小米以“为发烧而生”的理念,推出高性价比的产品,满足用户对高性能和合理价格的需求。
但品牌的优势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品牌的优势,最终要回归到产品价值优势的比拼。

可能有用的品牌方法论

观察已成功的国际知名品牌,也有意或者无意的碰到“代际价值观转变”的机遇。
星巴克无意中利用了因巨大人口结构变化而产生的思想、文化形态变化的机遇。
1950年代和60年代,“二战”后,美国随着大型工业企业、重要公共部门以及大量新职业的兴起,美国经济发生了转型,庞大的中产阶级随着诞生。数百万人从过去的体力劳动者摇身一变成“白领”。此时,咖啡已成为一种便宜的工业品被美国中产广泛接受。
1965-1975年,获得四年制大学学位的美国人口比例增长了一倍,达到总人口的20%。当这一代人为人父母时,他们会教育孩子欣赏文化。于是当他们的孩子在1980年代长大成人,比起父辈,他们的生活更有美感、更精致、更富于创造力。
这一新的群体不再满足父辈工业化的咖啡产品,他们要求咖啡能够提供更多的文化精妙。而星巴克正是抓住了这一机会,把“手工艺性-世界主义”咖啡文化带给他们。
舒尔茨的自传里提到,“我们的创意是,陶冶人们如何浪漫地享用咖啡。我们向他们推荐的理念是,好咖啡也跟好酒一样,需要一点一点调制出来。如同人们谈论哪种品质的酒产自法国哪处特定区域一样,我们要求咖啡师也能以渊博的见识跟顾客解释咖啡的不同风味,肯尼亚、哥斯达黎加和苏拉威西出产的咖啡豆的区别何在。”
星巴克通过大量的零售渠道把具有文化精妙的咖啡体验带给新晋的白领阶层,以此传播品牌。星巴克深知,星巴克的品牌掌握在咖啡师手中,于是在人员培训方面的费用远远超过了广告。
星巴克从产品到品牌,用舒尔茨的话来讲,“我们从来没有刻意去创建品牌。在公司早期,我们忙着出售咖啡,一次一杯,忙着发展店铺,把重烘焙的咖啡知识传授给大家,从未想过什么‘品牌战略’。”
星巴克事实就是找到代际人口价值观转变的机会——传统文化被重塑,抓住新文化、新观念的机遇。
有对汽车品牌营销有兴趣的朋友可留言探讨,也可提供话题一起探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