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己汽车最近风风火火地发布了新车,月交付量、销量数据、亏损数额全都爆在舆论场上,有点像把家底掀开给大家看看。你有没有想过,品牌这么折腾到底图个啥?口号喊得响,营销花招越来越多,结果就是销量没起色、数据依旧难看,好多人都在问:刘涛这次真的能盘活智己汽车吗?
先来看点冷冰冰的数据。智己汽车的月交付量只有6108台,四款车平均每月不过1500来台,妥妥的行业垫底。今年前七个月,总共也就卖了2.5万台,还同比下滑了,不到3600台的月均销量,说实话,别家的新势力车企见了都不敢多看。亏损也是写在脸上的——半年亏了18.25亿元,营业利润率负51%,这账谁看了不直咬牙?
如此结果,肯定不是头一天的事。说起背后的原因,圈里早都分析了一堆,不管是早期定位过高、产品竞争力不够、还是营销混乱,大家都有话说。但现在舆论的焦点很明确,矛头对准了联席CEO刘涛。很多人下意识把这段低潮跟刘涛的各种骚操作、言行绑定在一起,难免让人想问一句:一个高管在台上的一言一行,到底影响多大?
刘涛这几年的一些特色动作,大家还记得吗?比如在智己L6的发布会上,把小米汽车的参数标错,闹了个大乌龙。等小米那边表态无数次了,智己才姗姗来迟地去道歉。你说是没把竞品当回事,还是对自家团队不看紧?凡是这类“低级失误”,本质上是CEO失控了流程,或者说没认真当回事。
更绝的是公开宣扬加班文化。什么员工为工作错过孩子出生、什么拉踩友商产品,甚至说特斯拉“雌黄、草菅人命”,再加上各种带情绪的评价,整个发布会像是在播一档职场真人秀。好处是能引发讨论,坏处是容易让公众反感——把“卖惨”当营销套路,谁会一直买账?用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这种方式只会让大家反感,品牌自身也掉价。
你或许还可以理解一两个失误,顶多觉得大佬不太成熟。但当他自己出镜拍宣传,不顾交通规则、车里玩“包饺子”、高速路上违停拉流量,这种花里胡哨的营销方法,带来了流量和关注度,可销量根本没怎么起来。大家心里清楚,看到这种视频,是觉得“这车真有趣”?还是“这团队不太靠谱”?
更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智己LS6发布会上,刘涛亲自开车上阵要秀漂移。连续几圈都失败了,最后还把车撞了路障。这种场面,大家看到的是“产品力有问题”还是“高管玩得太过”?其实是两败俱伤——既让产品丢分,高管自己的专业形象也在掉价。这种“特立独行”看上去很有胆识,实际上却像是把智己当成实验田,“能不能做起来,全靠几个噱头”。
这两天,新款智己LS6上市,官方说全系19.79万起,看似诚意满满。可这价格是真的实惠,还是没了底气?新增加了增程式动力,纸面续航数据很花哨,把燃油车拉出来做对比。刘涛高呼要给油车压力,说实话,这营销套路真的新吗?大家都把新能源跟新能源比,谁把油车当对手?更厉害的增程式产品早就一大票了,你跟油车对着干,说明啥?说到底大家不就是怀疑你不敢正面对战同行嘛。
你再看看新智己LS6的产品力,其实也不咋地。纯电续航看着长,但实际上是靠大电池包堆出来的,结果车变重了,续航效果其实递减。懂电车的人都明白,电池越大、车越重,最后堆出来的续航“边际效应递减”。特斯拉就有自己的套路,不靠堆电池,而是把车做轻,用较低容量电池跑出不错的里程数。人家是技术驱动,智己这种“堆料取巧”,说穿了就是拿数字骗外行。
另外,LS6增程版只给后驱,一台重2.3吨的SUV,单后驱你敢说稳定性、操控、安全都可以?消费者自然有疑虑,咱们都不是小白。
新车预售一开,说是30分钟订单破万,小订轻松翻到5万。你觉得是不是爆款了?其实“小订”和“大定”根本不是一码事,做这一轮宣传,能不能转化到交付那还说不定。上一款智己LS6上市初期也火过,结果后面质量暴雷,销量断崖式下跌。为什么?很简单,热度可以炒,真正用钱投票的消费者可不是傻子。
刘涛牛气哄哄,也不是没原因。他背后有上汽集团的大树撑腰,只要有资源有人脉,风头一定有。但你稍微把视野拉远一点,鸿蒙智行和上汽联合的尚界出来以后,尚界H5已经成了上汽新能源的关键棋子。你说智己有啥尚界没?反过来,尚界有的智己还未必赶得上。上汽想要利润,肯定只看谁能赚钱、谁能带口碑。智己一直亏钱,难道还能一直被宠着?
刘涛这号人物,一路把智己带到现在这境地,他心里真就很坦然吗?说实话,带队走了这么多弯路、花了这么多冤枉钱,自己有没有点自责?这事儿我看有意思,大家都想问,说不定哪天就得“换人掌舵”。
其实你回头看看智己汽车几年来的发展路线,会发现他们一直在试图用各种新鲜口号、花哨宣传博流量,试图把自己从传统汽车转变成“新势力”,但无论如何炒作,产品不硬、用户不买账,这些流量到最后都变成了笑点或槽点。市场从不缺新面孔,真正撑得住场面的是产品力和持续交付能力,不是高管的名嘴,也不是一次次营销冒险。你可以用噱头顶一阵子,但流量和销量能成正比吗?这事儿谁心里都明白。
而且现在市场环境已经变了。无论你烧多少钱去营销,消费者看的是体验、技术、品牌和售后。你油车、增程、纯电轮番上阵,嘴皮子功夫用完了,该来的“交付”、“品质”一项都不能少。智己汽车如果还想靠流量和花招活下去,大概率还会摔跟头。别说还有新进入者,光是老牌新势力,目前增程产品各有亮点,性价比和口碑一比较,智己哪里有优势?
所以问题又回来了,刘涛这次能不能盘活智己?你抛开所有噱头不谈,还是离不开“产品、用户、品牌”这三条。光有流量不行,光会炒热度没用,烧钱模式也玩不动了,谁都得面对现实。上汽都在重新排队选老大了,刘涛如果再带不出来成绩,恐怕“大树底下好乘凉”的日子也不多。
最后我想说,炒作可以一时,但品牌和产品是长期战。你敢喊口号,就得有底气;你敢拉踩同行,就得有数据和品质撑腰;你敢叫板市场,就不能靠流量维持头脸。市场是最不讲情面的,烧钱圈流量容易,真要让用户自己掏腰包投票,只有实力破局。而刘涛和智己这段路,要是再走不出来,错的就不是操作方式那么简单了,那就是战略彻底翻车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