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阵子,只要是关心汽车的朋友,估计都被网上的一款新车给刷屏了。
图片上,这台车身姿特别低,线条那叫一个流畅,从车顶一路滑到车尾,形成一个特别漂亮的大溜背,看着就跟那些几十上百万的进口轿跑一样有范儿。
很多人第一眼看到,都忍不住问一句:“这是比亚迪造的?他们啥时候把车设计得这么好看了?是不是偷偷把设计师给换了?” 确实,这款挂着比亚迪旗下新品牌“方程豹”标志的轿跑,一亮相就带来了不少疑问和惊叹。
它到底是什么来头,比亚迪又在下一盘什么样的大棋呢?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个明白。
首先,得回答那个最核心的问题:比亚迪的设计为什么突然变得这么惊艳了?
这还真不是什么突然袭击,也不是临时换了设计师,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和规划的结果。
这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他的名字叫沃尔夫冈·艾格。
这位德国设计师在汽车设计圈里可是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加入比亚迪之前,他可是奥迪品牌的总设计师,我们现在马路上常见的奥迪A6、Q7等很多经典车型的设计,都是出自他和他团队的手笔。
后来他还去过阿尔法·罗密欧,那可是个以设计浪漫、激情而闻名的意大利品牌。
所以说,这位艾格先生,既懂得德系车的严谨和高级感,又玩得转意大利车的热情和艺术感。
自从他来到比亚迪担任全球设计总监,一场关于“颜值”的变革就开始了。
他带来了一套名为“龙颜(Dragon Face)”的设计理念,巧妙地把咱们中国文化里的龙元素,比如龙须、龙眼、龙爪的形态,融入到现代汽车设计中。
从最早的比亚迪唐、宋,到后来的汉、秦,再到海洋网系列的海豚、海豹,大家可以肉眼看到,比亚迪的车子是一年比一年好看,设计感和国际范儿越来越足。
所以,当我们看到方程豹这款轿跑时,其实它并不是凭空冒出来的,而是站在比亚迪整个设计体系升级的肩膀上,是艾格先生和他领导的团队多年努力下的又一个成果。
它证明了我们中国的汽车品牌,在设计这种“软实力”上,已经完全可以和国际大厂正面较量了。
接着咱们聊聊这车的身份。
很多人一看这车这么帅,就以为它肯定贵得不得了,甚至有人把它和比亚迪旗下那个百万级的“仰望”品牌搞混了。
这里头有个小小的误会,咱们得把比亚迪现在的品牌布局理清楚。
现在的比亚迪,就像一个分工明确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和定位,打法非常清晰。
最基础、最核心的,是比亚迪本品牌,它下面又分为“王朝”和“海洋”两个系列,主攻的是三十万以下的家用车市场,任务就是走量,让更多老百姓能用上技术先进又实惠的新能源车。
往上一层,是“腾势”品牌。
这是比亚迪和奔驰早年合作的产物,现在由比亚迪主导,定位在三十万到五十万之间的中高端市场。
前段时间卖得特别火的腾势D9商务车,就是这个品牌的代表作,主打的是豪华、舒适和品质感。
再来看这次的主角,“方程豹”品牌。
它的定位非常特别,瞄准的是三十万到六十万区间的个性化市场。
什么叫个性化?
就是满足那些不满足于普通家用车,想要玩点不一样、有点特殊需求的消费者。
比如它之前推出的第一款车豹5,就是一台硬派越野车,能翻山越岭,主打一个“野性”和“探索”。
所以,这次推出的轿跑,也是在这个“个性化”的框架里,它要满足的是那些追求驾驶乐趣、喜欢运动风格的消费者的需求。
而金字塔尖上,才是“仰望”品牌。
这个品牌是真正用来展示比亚迪技术实力、拔高品牌形象的,价格也确实定在了百万级别。
像仰望U8能原地掉头、能在水上开,仰望U9跑车能“跳舞”,这些看似花哨的功能,其实是在向全世界宣告:我们中国车企在顶级技术上,已经不输任何人了。
弄明白了这套布局,我们就能清楚地知道,方程豹这款新轿跑,它的目标对手并不是那些上百万的保时捷,而是市场上同样非常火爆的运动型轿车,比如特斯拉的Model 3高性能版、小米SU7,还有极氪007等等。
它的价格,大概率也会落在三十万到四十万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区间。
那么问题来了,在这么一个高手如林的战场里,它凭什么能脱颖而出呢?
答案就藏在比亚迪深厚的技术储备里。
从目前透露的信息看,这台轿跑很可能会提供插电混动和纯电动两种动力选择。
它的插电混动系统,很可能源自方程豹自家的DMO超级混动越野平台。
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一个为越野车开发的平台,怎么能用在轿跑上?
这恰恰是它的厉害之处。
DMO平台最大的特点就是动力极其强悍,而且对四个轮子的动力分配控制得非常精准。
现在,把这套强大的电动机和发动机系统,从笨重的越野车底盘上“移植”到更轻、更低趴的轿跑车身上,那效果可想而知,加速性能绝对会非常惊人。
车尾那四个排气管,可不仅仅是样子货,而是它强悍性能的直接体现。
至于纯电版,比亚迪的技术就更成熟了。
依托最新的e平台3.0 Evo架构和CTB电池车身一体化技术,可以把电池直接融入车身底盘,这么做的好处非常多:一方面能让整车的重心变得极低,开起来更稳,操控更好;另一方面也能提升车身刚性,让车子更安全;同时还能优化车内空间。
再加上像“云辇”这样的智能车身控制系统,能够根据路况实时调整悬挂的软硬,兼顾了驾驶的运动感和乘坐的舒适性。
所以说,这款车的外观设计只是它的“敲门砖”,真正能让它站稳脚跟的,还是背后这一整套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核技术。
它用实力证明,中国品牌造车,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只重外壳、不重内在的时代了,而是从设计到技术,都实现了全面的领先和突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