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

7月末,莫斯科街头那几辆东风和福田重卡突然不见了。邻居老尤还在微信群里发牢骚,说自己拉货的解放牌刚跑到喀山,销售电话就打过来让赶紧回厂检查刹车系统——一纸通知,把不少中国大牌卡车直接扫出了俄国公路。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有驾

说是技术监督局下了死命令,东风、福田、一汽解放、中国重汽(汕德卡)这些常年霸榜的车型都被点名停卖。理由挺官方:刹车性能不过关、噪音太大、能效也没达标。可你要问司机们,他们倒觉得这几年用着也没啥事儿,“咱这刹车油换得勤,哪有失灵?”师傅边抽烟边嘟囔。

其实早些年,中国重卡在俄罗斯只能算个“配角”。老苏联那会儿满街都是乌拉尔和卡玛斯,那种底盘厚实、钢板弹簧硬邦邦,在西伯利亚冻土带上开着像铁牛一样结实。我记得小时候跟着舅舅去矿区看过一次修理工地,那帮师傅拆发动机都不用吊装机,就靠人抬。现在想想,中国品牌当时连门槛都摸不到。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有驾

转折发生在2022年以后吧——欧美厂家撤出,零部件断供,本地组装线一下子歇菜。有群友调侃:“现在买个新款柴油滤芯,还得等从北京快递。”印度和伊朗试图插手,但总归配套不全。而中国厂家一马当先,不仅价格低三成,有些型号甚至只要二十多万人民币,还能保证每个月都有现货进港。这两年市占率飙到五成八,据Avtostat的数据,比起本土品牌简直是碾压式增长。

我有朋友去年刚换了一台汕德卡C7H,据说动力580匹马力,在莫斯科外环跑长途运煤很省心。他还特意加装了独立暖风,说冬天再冷也不怕驾驶室结冰。但今年初开始,各种政策就像堵漏一样往上加码:进口关税涨到35%,报废税更夸张,从70%直接提到85%。还有那个所谓“欧V排放标准”,本地企业可以延后一年执行,可进口车型马上查环保。“这不是明摆着针对吗?”售后经理顺嘴抱怨道。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有驾

到了7月底,这根稻草终于压垮骆驼——不仅召回整改,还要求重新做实验室,而且周期翻倍,要8-12个月才能批下来。“谁耗得起啊?我的订单又泡汤!”朋友圈里几个做运输的小老板天天刷屏吐槽,有人甚至考虑改买二手老款乌拉尔顶替新货运单子。据说有批次车辆被检测出安全带锁扣生锈,其实就是小配件偷工减料,被抓住借口整顿罢了。有维修师傅悄悄讲:“以前这些问题顶多给客户送两瓶防锈剂,现在直接判死刑。”

背后的隐患其实早埋下苗头。据业内传言,现在俄国主流军用/民用重型底盘里超过三成零部件来自中国制造。如果真遇上供应链断裂,不光经济受损,还有战略物资运输风险。本地政府急眼了,于是推出工业本地化计划,只要组装率达到50%,就能享受税收优惠。这招把不少国产厂商逼进当地建厂,但服务网络还是短板。我认识一个哈尔滨来的工程师,今年春天去彼尔姆搞售后培训,说当地修理站连诊断仪都凑不齐,一遇电控故障只能远程视频求助总部技术员,“哪比国内方便?”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有驾

也不是所有中国企业认栽。一部分开始玩智能化,比如前阵子听说有人拿L3级自动驾驶重型牵引头去北极矿区试运营,无人驾驶搬石料挺神奇。不过实际体验嘛,我同学亲测反馈:“路面坑洼太多,经常掉线。”对比之下,本土的新款自动挡还停留在研发阶段,两家水平差距肉眼可见。但话又说回来,这种高科技到底是不是市场刚需?老司机更信赖传统机械结构,“电子玩意坏起来麻烦。”

这一轮出口暴跌近六成,有些仓库堆积如山。不少经销商私下琢磨转行做农机或者改卖工程设备。我隔壁小王去年入手的一台红岩,现在挂牌出售半年没人接盘。他自己吐槽保养难找原厂滤芯,只好淘宝淘副厂货将就应付,每次开长途前必须提前备足易损件,否则半路趴窝真没人管你。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有驾

未来咋走?行业圈子普遍焦虑,一方面想继续抢占俄国市场蛋糕;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对服务体系、本土生产能力跟不上节奏的问题。有群友建议合资建联合维修站,也有人担心政策随时变脸,到时候投资打水漂。至于那些曾经靠性价比冲锋陷阵的黑马,如今不得不升级品质,用服务细节争口气,比如增加夜间救援热线或推出超长质保套餐……但效果如何,还得慢慢熬日子才知道结果吧。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有驾

最后插一句,我表哥最近正纠结是不是该把自家那辆四年前买的福田欧曼挂出去换钱。他担心再拖半年,新政一落定,就彻底砸手里变废铁。这事儿搁谁身上,都挺难受。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有驾

资料参照《从卖场到禁令:中国卡车在俄罗斯市场突围与重塑》以及Avtostat数据报告,还有销售圈内部聊天记录,仅供参考交流。

俄罗斯卡车市场骤变:禁令下的中国重卡与本地品牌暗战-有驾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