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咱们中国的家用车市场,有一个名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那就是日产轩逸。
这台车在咱们老百姓心里的地位,那真是相当稳固,常年都是销量排行榜上的常客。
原因也很简单,它就像一个踏实肯干的过日子伙伴,省油、耐用、空间也够用,没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但就是让人放心。
不过,最近大洋彼岸的美国传来一个消息,日产发布了轩逸的“兄弟车型”,也就是北美版的Sentra的官方图片,这一下子就让国内关注这款车的消费者们心里泛起了嘀咕。
怎么回事呢?
因为这台北美版的轩逸,长得跟我们国内的版本几乎一模一样,可车里面的变化,却大到让人有点眼红,甚至可以说是换了一个时代。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难道是好东西都先给国外用了?
咱们今天就来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一聊。
首先,咱们从外形看起。
这次北美发布的全新轩逸,从整体轮廓和设计上来看,和我们国内目前在售的第14代轩逸可以说是高度一致。
日产现在这个很有名的V字形大嘴设计,配上两边犀利的大灯,整个车头看起来还是那么精神、年轻。
可以说,如果你把这台车直接开到国内的马路上,不仔细看细节,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就是一台普通的国产轩逸。
这也说明,现在汽车厂商的设计都越来越全球化了,一个成功的设计会在世界各地都用上。
当然,为了迎合美国市场一些年轻消费者追求个性的需求,日产还特意推出了一个叫“SR”的运动版。
这个版本其实玩的就是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花样,就是“黑化处理”。
说白了,就是把车上一些亮闪闪的镀铬装饰条,比如中网、车窗框、前后保险杠的饰条等等,全都换成黑色的,再给你配上尺寸更大的18英寸轮圈,车顶也涂成黑色,车尾巴上还加了一个小小的翘起来的扰流板。
这么一打扮,整台车的气质立马就变了,从一个温文尔雅的居家好男人,瞬间多了几分运动小伙的酷劲儿。
这种改动成本不高,但视觉效果确实很明显,很能抓住人的眼球。
在车身尺寸方面,北美版和国产版也基本是“双胞胎”级别。
北美版的长宽高是4656/1820/1450毫米,轴距2710毫米;咱们国产版的长宽高是4656/1825/1448毫米,轴距2712毫米。
大家看看这数据,长度完全一样,宽度和高度的差距都在几毫米之内,轴距也就差了2毫米,这点差距可能还没有轮胎气压不同带来的影响大。
所以可以肯定,两台车的内部乘坐空间和整体大小是完全一样的。
好了,外观部分说到这里,基本上都是我们熟悉的东西。
接下来,才是这次新闻的重头戏,也是引起大家广泛讨论的焦点——全新的内饰设计。
当你看到北美版轩逸的车内照片时,你可能会真的愣一下,怀疑这是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个轩逸。
我们熟悉的那个对称、居家、以实用为主的内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非常抢眼的大屏幕,一块从驾驶员面前的仪表盘一直无缝连接到中控台的超长一体式大联屏,两块屏幕的尺寸都达到了12.3英寸。
这种设计,瞬间就把车内的科技感和档次感提升了好几个台阶。
要知道,这种双联屏的设计,在咱们国内的汽车市场,尤其是自主品牌车型上,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十几万的国产车,很多都把这当成了标准配置,甚至在车机系统的智能化、语音控制的流畅度上做得更好。
但是,对于一向在内饰设计上比较稳重甚至是保守的日产来说,尤其是在轩逸这样一款全球走量的核心家用车上,采用如此激进和现代化的设计,绝对算得上是一次巨大的突破。
这块大屏幕也支持现在最主流的苹果CarPlay和安卓Android Auto手机互联功能,总算是跟上了智能化的潮流。
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日产的设计师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并没有完全被大屏幕冲昏头脑。
在屏幕的下方,他们非常人性化地保留了一排实体物理按键,用来控制空调温度、风量这些最常用的功能。
而且这些按键还被巧妙地和空调出风口的造型融合在了一起,看起来一点也不突兀,反而很有设计感。
这一点真的要给个好评。
现在很多新车为了追求所谓的“极简”,把所有功能都塞进屏幕里,开车的时候想调个空调都得低头找半天,既不方便也不安全。
日产这种保留实体按键的做法,充分考虑到了驾驶者的实际使用体验,是真正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好设计。
除了这块大屏,车内的其他配置也全面升级了。
比如可以变换64种颜色的车内氛围灯、冬天非常实用的方向盘加热和前排座椅加热功能,甚至还配备了有8个喇叭的BOSE品牌音响系统。
这些配置在以往的轩逸车型上是很难想象的,它们让这台家用车一下子多了很多享受和豪华的感觉。
在安全方面,也毫不含糊,配备了10个安全气囊和一套能帮忙开车、减轻长途驾驶疲劳的驾驶辅助系统。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国内的轩逸车主或者准备买轩逸的朋友,心里都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这不公平啊!
明明是同一款车,外观尺寸都一样,凭什么美国市场就能提前用上这么漂亮、这么高级的内饰?
而我们国内却还要等到2026年第一季度才能迎来所谓的“全新轩逸”?
其实,这背后恰恰反映了我们中国汽车市场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我们可以做一个合理的推测。
日产的决策者非常清楚,现在的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或者用一个流行的词来说,就是“内卷”到了极致。
如果现在就把北美版这套东西原封不动地拿到中国来,仅仅是换个内饰,动力系统还是老样子(北美版依然使用2.0L自然吸气发动机),那么它可能在短时间内会吸引一些关注,但很快就会在众多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失去优势。
你想想看,现在国内十几万的价位能买到什么样的车?
比亚迪的秦PLUS DM-i,油耗低到惊人,还能上绿牌;吉利、长安等品牌的车型,不仅有好看的内饰大屏,车机系统比手机还流畅,动力上还有各种涡轮增压、混合动力可以选择。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轩逸如果只是换个“皮肤”,而核心的“心脏”和“大脑”没有同步升级,是很难打动越来越挑剔的中国消费者的。
所以,那个“2026年”的时间点,很可能不是日产对中国市场的“怠慢”,反而是一种更加谨慎和重视的体现。
他们很可能是在憋一个大招,计划用这一年多的时间,把这套全新的内饰设计,与一套更先进、更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动力系统进行深度整合。
比如说,可能会是技术更先进、更省油的下一代e-POWER混动系统,或者是在智能驾驶辅助方面有更大突破的新技术。
等到2026年,当这些技术都成熟之后,再以一个“完全体”的形态,推出一款从里到外都焕然一新、真正具备强大竞争力的全新一代轩逸。
从这个角度看,现在发布的北美版轩逸,更像是一个“预告片”,它让我们提前看到了未来轩逸在设计上的新方向。
而真正为中国市场这部“大片”准备的主菜,还在后头。
所以,我们国内的消费者也不用着急羡慕,耐心等待一下,或许两年后我们等来的,会是一个比现在北美版更强大、更完善、也更值得我们拥有的产品。
这恰恰说明,只有在竞争最激烈的市场,消费者才能享受到厂商拿出的最好、最前沿的技术和产品。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