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智驾团队250人量产团队掌舵人王佳佳离职

理想汽车智能驾驶团队又少了一员大将。

理想汽车:智驾团队250人量产团队掌舵人王佳佳离职-有驾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量产研发负责人王佳佳的名字,最近在内部飞书系统里还没撤掉,但他的离职申请已经提交。

这是2025年理想智驾团队离开的第三位核心高管,此前算法负责人夏中谱、技术预研负责人贾鹏已先后离开。

至此,去年11月架构调整后组成的“三驾马车”彻底解体。

王佳佳不是普通高管。

他职级21级,直接向总负责人郎咸朋汇报,手里管着近250人的量产团队,规模仅次于VLA技术组。

从传感器标定到整车系统调试,智驾功能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都由他带队完成。

理想L系列车型主打的“全场景NOA”——城市、高速、停车场无缝衔接的辅助驾驶,就是他和团队一手打磨出来的。

他的离开,暴露了理想智驾团队的深层震荡。

2025年刚过半年,团队已流失三位关键人物:年初走的是感知算法负责人张磊,3月负责系统集成的李然跳槽华为,如今轮到执掌量产的王佳佳。

更早的2024年11月,团队刚被拆成三大板块——夏中谱搞算法落地,贾鹏攻VLA模型,王佳佳抓量产,三人共同撑起理想智驾的技术闭环。

如今这个闭环断了。

王佳佳是理想智驾的“元老级”人物。

2021年5月加入时,团队还在摸索传统规则算法,靠高精地图勉强支撑。

他带着博世中国八年积累的经验(曾是博世最年轻研发总监),和贾鹏一起从零搭建体系。

有图、无图路线切换的攻关,量产功能迭代的节奏,背后都有他的影子。

但这位元老也经历过团队的至暗时刻。

2024年5月,MEGA风波引发理想大规模裁员,王佳佳的量产团队首当其冲,近30%人员被砍掉。

戏剧性的是,CEO李想月底试驾无图版智驾后,又紧急召回部分被裁成员。

一裁一召之间,技术路线的摇摆暴露无遗。

量产团队在智驾链条里常被称作“干脏活的”。

没有算法的前沿光环,也不如VLA模型听起来“性感”,但用户能真实用上的功能——自动泊车是否流畅、高速变道是否果断、雨雾天识别是否精准——全依赖这支团队反复调试。

一位从业者说得更直白:“技术哪有壁垒? 真正的壁垒是十年如一日啃下脏活累活攒下的经验,是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工程直觉。

王佳佳的离职,也是行业困局的缩影。

2023年小鹏灵魂人物吴新宙出走,带走一批老将;蔚来地图负责人袁弘渊、架构负责人秦海龙等骨干相继离开;加上理想半年内三员大将流失,新势力智驾团队集体进入“换血期”。

背后是技术路线的加速收敛。

四年前车企还在激光雷达、纯视觉、高精地图等方向各自押注,如今价格战席卷行业,大家被迫回到同一条赛道:用标准化方案摊薄成本,靠资源复用保住利润。

“烧钱换不来回报时,只能拿同一套技术卖给更多人。 ”一位中高层道出残酷现实。

理想内部的压力同样清晰可见。

智驾研发投入从2024年80亿飙到2025年120亿,KPI压得人喘不过气。

技术重点也转向“端到端”和VLA大模型,今年初夏中谱因坚持优化旧算法退组,贾鹏的VLA项目虽被力捧,但3月英伟达大会亮相后,他本人却进入“带病休假”状态。

资源倾斜让量产团队处境微妙。

VLA被视为理想的“登月工程”——能听懂“右转”语音指令自动转向,融合语言、视觉与驾驶决策。

为攻克它,理想甚至临时切换了计算平台,弃用自研芯片,转投英伟达1000TOPS算力芯片。

但训练成本高、落地周期长,量产团队还得在现有车型上维持功能更新。

一位内部员工透露:“封闭开发期间,王佳佳一边带队调试VLA原型,一边还要保证L系列车型的季度OTA。 ”

理想对外回应始终强调“人才梯队完整”“研发不受影响”。

但三位核心负责人的职责已明确分流:夏中谱的算法组由外部空降接替,贾鹏的VLA团队暂由郎咸朋直管,王佳佳的量产板块提拔了副手顶上。

行业里流传着王佳佳离职的另一种解释。

“更多是大环境下的个人选择,他想做更广阔的事。 ”一位接近他的人说。

但这句话放在当下,显得意味深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