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还在车展现场看了款硬派方盒子SUV,心想:这车还真不随大流,偏偏走极端的路线。没想到今年的市场,又被这类车占了C位。方程豹钛7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横空出世,价格不到18万,破百只需4.5秒,实在是让人惊讶得一愣。
我最近在调研时遇到个销售,小李一边给我倒咖啡一边说:你知道吗,这车大概四五万块的档次吧?看配置和空间,感觉更像是20万上下的。当时我在想,他说的可能有点偏,但也不是没道理。毕竟,从价格到配置,钛7确实把硬派和实用融合得挺到位。
我记得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车门内侧贴着的标签写着4999 x 1995 x 1865(mm),车身尺寸都用三围表达了,反正看得一头雾水,却能直观感受到这款车确实长得硬朗。从实测来看,540升的行李箱空间,放4个20英寸行李箱都不带抢,座椅放倒后能扩展到1800升,随意装载还算轻松。这背后其实有个很生活的比喻,就像装修房子,空间利用得好,碎碎念的杂物都能有归宿。
谈到这里,我还在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个价格段能有这么大亮点?是不是因为供应链上下游压力减轻了?还是研发团队偷偷在研发成本控制上的点子多?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整车用料、配置摆出来的饼,背后都藏了很多看得见的血汗。
优缺点像硬币的两面。硬派外观和实用空间的结合,刚拿到手就让我想到以前修车厂里的老李,他总喜欢说:这车型,比如轮眉和底盘组合,外面看酷,实际还得看用料是否耐用。钛7在越野参数上像个大叔:接近角24°,离去角25°,还带外挂储物箱,真像个越野版家用车。但底盘低一些,城市里上下楼梯时都心里打鼓。
你会不会觉得:这种硬派+实用的设计,是否会让座椅感觉硬邦邦?坐感还不错,真皮座椅包裹,长时间开车没问题,重要的是真皮的耐脏抗刮能力比想象中强不少。家用场景不用担心,因为后排座椅空间宽敞,两个大人拉开腿也不挤。这点很加分。
配置上,标准配备了宽屏中控,15.6英寸悬浮屏,配合12.3英寸全液晶仪表和26寸HUD,确实像个小型电影院。扬声器用的是20个,声场环绕,坐在里面就想问:这车不是来帮我追剧吧?但,质量怎么说呢?现场试听几遍,还挺带感。哪个消费者会关这些扬声器的抗震能力、线缆的耐用度?这也是研发和供应链的硬功夫。
说到研发,我其实没有细想过钛7在动力系统上的隐藏成本。它搭载1.5T插混,零百7.9秒,四驱比们还快到4.5秒,性能不是盖的。你知道的,动力系统里头的零件、发动机和电池成本差不多就像上万块的沙子,堆得多了,赚钱不易。比如这台车的电池35.6kWh,纯电续航190km,心里猜测其实纯电部分的成本也得控制得当吧。
我还问了一位同行,为什么这个车的续航能亮眼?他说:可能是因为他们用的电池料比较讲究,或许借用了某个供应链的突破。但我想,如果是供应链那一块的巧思,估计也在用料方面更讲究一些,不单单是价格因为。而刚才那个小李还在私下说:这个车混合动力节油特别明显,像是在家用车里藏了一把‘节能秘籍’。但我心想,节油那么明显,能不能骗过一切上涨的因素?未知。
还得提一下智能部分。自动跟车、车道保持、变道辅助,这点站在天神之眼 B版很稳,像个会帮你撑场的好朋友。你知道的,这个级别的配置比起燃油车要先进不少,就像我一朋友的车,硬说智能是亮点,但很多时候还是得靠人盯着。你会不会觉得:这样的辅助系统会让人放松警觉,反而变得懒惰?我觉得,每个系统都得有人负责。
这车的售价在17.98万起,比特斯拉Model Y多了点空间和配置优势。相比起来,Model Y空间更大,续航更纯,但这小身板的钛7,油耗低,价格还实在,算得上家庭用车的性价比王。理想L7?它的价格和配置更高端,但这台钛7在成本控制上,似乎更得布局。
其实我还挺喜欢这种实干派的车的。它没有走那种高仿潮流的衣着,但是真的用心在空间和科技上折腾。想到这里,我心想:假设我有个喜欢硬派风格,又不敢把家用车搞得太花哨的人,这个钛7是不是很合适?又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种硬派+实用的组合未来会不会成为新的趋势?
说到我又在想:这款车如果让我真正试车一次,手感特别顺滑、声音温和、动力线性,我大概率会喜欢。真正的买不买,还是会关心:百公里油耗实际会不会比官方数据高个一两升?在城市堵车时续航会不会掉得厉害?你倒觉得,像这样实用+性能的车,未来光靠配置赚取用户心,是不是其实也挺危险?毕竟,市场那么大,这些硬核设计,能持续走多久呢?
最让我想不通的是,配备这么多科技,价格还能压得那么低,这背后隐含的是什么样的算法或成本压缩策略?(这段先按下不表)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碎碎念,或者对比了一下其他车型后觉得:还是钛7比较接地气啊。,那就像我说的,硬派设计与家用空间结合,或许就是未来一种中庸的体现吧。你会不会在某个瞬间,竟然也会沦陷在一个大大的硬盒子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