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出了件魔幻事——德国法院判令销毁22辆中国产的大众ID.6电动车,不是召回,不是返厂,是直接送进粉碎机。更离谱的是,经销商还得自掏腰包,每辆车倒贴1.5万欧元处理费。这波操作直接把德国消费者惹毛了:我们想买辆便宜电车,怎么就这么难?
事情是这样的:德国有家经销商从中国合法进口了22辆上汽大众生产的ID.6,所有手续齐全,关税一分不少。这车在德国压根没得卖,消费者想买同品牌电车,只能选6万欧元起的ID.7。但中国产的ID.6啥价格?折合人民币25万左右,按现在汇率算还不到3.3万欧元。有德国网友算过账:这差价够在二手车市场提辆宝马3系了。
普通老百姓买车最实在,谁不想花小钱办大事?看到中国版ID.6的配置单,德国消费者眼睛都亮了:续航差不多,空间更大,价格却便宜近一半。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搁谁不心动?可大众不干了,一纸诉状把经销商告上法庭,硬是说中德版本存在"技术差异"。结果判决下来,不是退运,不是罚款,而是要求物理销毁——字面意思就是把车碾成废铁。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众急眼不是因为什么技术问题。看看他们在全球市场的定价策略:中国产ID.3国内卖11万,到德国售价直接翻三倍;ID.7国内20万出头,德国挂牌50万人民币。平行进口就像照妖镜,一下子照出了跨国车企的定价把戏。
消费者心里跟明镜似的。有位德国网友在论坛吐槽:"我们交的难道是智商税?同样的生产线下来的车,凭什么在德国要贵两倍?"更讽刺的是,大众对待缺陷车的态度也分三六九等。去年在美国召回17.7万辆发动机盖有隐患的车,2020年中国3万多辆变速箱问题的车也正常召回。怎么轮到消费者想买实惠的中国版大众,就直接动用法律手段销毁?
大众这波操作,暴露了传统车企面对中国电动车的集体焦虑。中国新能源车不仅价格砍半,质量也不差。现在德国汽车工厂里,八成关键部件都是中国焊接机器人在生产。当消费者发现同样品质能省下一辆宝马的钱时,谁还愿意当冤大头?
经销商进口中国版大众,本质上是在帮消费者谋福利。可车企为了维护暴利体系,宁愿把车碾碎也不让老百姓捡便宜。这种"自毁式"保护,像极了当年柏林墙——不是防止别人进来,而是阻止自己人出去。德国网友现在去4S店看车,都忍不住对着价签冷笑:原来我们多付的钱,够再买辆入门豪车了。
买车人心里都有本账。当发现同品牌同配置的车,在国外能便宜几十万,谁还甘心被割韭菜?有位准备换车的德国教师算过:买官方渠道的ID.7要花掉他两年积蓄,而平行进口的ID.6能省下钱送孩子上私立学校。现在法院一纸判决,等于直接砸了他的教育基金。
更让普通百姓寒心的是车企的双标嘴脸。平时把"用户至上"挂在嘴边,真碰到影响利润的情况,立马露出资本獠牙。销毁令表面看是针对经销商,实际是杀鸡儆猴——谁敢帮消费者省钱,就让谁血本无归。这种操作短期可能保住利润,但长远看是在透支百年品牌信誉。
德国汽车工业向来以严谨著称,可这次事件暴露的是根深蒂固的傲慢。宁愿把完好的车变成废铁,也不愿调整畸形的定价体系。有业内人士透露,大众在中国卖电动车基本是微利甚至贴本,全靠德国市场的高溢价找补。这种"东方补贴西方"的模式,在信息透明的时代越来越难维持。
普通工薪族买辆车不容易。当发现车企用法律手段阻止自己享受合理价格时,那种被当傻子耍的愤怒可想而知。论坛里有人发问:"如果中国产的大众真有问题,为什么中国消费者开得好好的?如果没问题,凭什么不让我们买?"这个问题,大众至今没给出让人信服的回答。
22辆ID.6被销毁的新闻在德国持续发酵。有网友戏称这是"年度最贵废铁表演",每辆车的处理费都够买套高档家电。但比金钱损失更严重的,是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危机。当车企用司法铁锤维护暴利时,砸碎的不只是几台车,还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
老百姓买车的逻辑很简单: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货。这个朴素的愿望,不该被跨国公司的定价游戏绑架。销毁令或许能暂时堵住平行进口,但堵不住越来越精明的消费者。下次走进4S店时,德国人可能会多问一句:"这车在中国卖多少钱?"——而这个问题,正是传统车企最害怕听到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