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大佬们的发言火出圈了,理想汽车的李想忙着辟谣“臭搞技术的”说法,博世高管坚称“高阶辅助驾驶必须收费”,奇瑞尹同跃自嘲“胆子小,跟着别人干好事坏事”,一汽奥迪李凤刚则强调“汽车不是快消品,绝不拿用户练手”。这些看似碎片化的表态,实则是车企在市场定位、技术路线与用户责任间的深度博弈,折射出行业转型期的复杂生态。
“臭搞技术的”背后,是车企人设的崩塌焦虑?
李想那句“臭搞技术的”被传得沸沸扬扬,虽然后来他亲自辟谣,但这话能传开,本身就戳中痛点。新势力起家时个个标榜“技术颠覆”,如今销量承压,研发投入又像个无底洞,人设摇摇欲坠。用户开始问:你吹的智驾呢?你承诺的OTA呢?这时候再提“技术信仰”,反倒像自我打脸。
吴永桥的“收费论”,动了谁的蛋糕?
博世这位老哥一句“高阶辅助驾驶必须收费,否则行业灾难”,简直捅了马蜂窝。消费者直接炸毛:“硬件钱我掏了,软件还要割一刀?”但站在供应商角度,这话没毛病,比亚迪一个4000人智驾团队,月成本就烧掉10亿,博世这类技术厂更扛不住研发黑洞。问题是,国内车企早卷疯了:零跑直接退费免费送,比亚迪连8万块的海鸥都塞进高阶智驾。免费派用规模换数据,收费派拿技术搏溢价,底层逻辑压根不在一个频道。
尹同跃的“胆小论”,道出二线车企的生存困境。
“我们胆子小,跟着别人干好事,也干坏事”,奇瑞老板这话透着无奈。技术路线不敢赌(激光雷达还是纯视觉?),用户运营玩不过新势力,连定价都得看比亚迪脸色。二线品牌像在走钢丝:跟风可能沦为炮灰,不跟直接被踢出牌桌。结果就是配置无脑堆,智驾全系送,利润越摊越薄,1-5月行业利润暴跌11.9%就是血淋淋的现实。
李凤刚的“不练手论”,打了谁的脸?
一汽奥迪高管这句“汽车不是快消品,绝不拿用户练手”,听着像喊话新势力。特斯拉刚因Autopilot设计缺陷被判赔2.43亿美元,就是血泪教训,过度宣传“自动驾驶”,出事却甩锅用户分心。传统车企的保守,恰恰源于对“责任”二字的敬畏:功能可以慢点推,但绝不敢让消费者当小白鼠。
大佬吵架背后,用户最该警惕什么?
警惕“技术赎罪券”:某些车企把智驾当溢价遮羞布,功能没做好,先吹“未来可期”,实际连AEB刹停都翻车;
小心“免费陷阱”:智驾免费?成本早摊进车价!零跑敢退费是因定价留了余地,换BBA试试?;
拒绝“责任真空”:特斯拉事故判决首次认定车企担责33%,以后宣传“人机共驾”的,出事别想甩锅用户。
行业需要“祛魅”,用户需要“清醒”。
看大佬们吵架,倒看出点门道:李想的焦虑、吴永桥的激进、尹同跃的务实、李凤刚的审慎,本质上都是对“技术边界”的试探。但无论路线怎么争,有三条底线不能破:
1.安全别妥协,拿人命练手的企业该被钉上耻辱柱;
2.责任别模糊,出了事车企得认,别让用户背锅;
3.价值别虚构,用户可以不为技术买单,但绝不该为噱头埋单。
毕竟,车终究是拿来开的,不是给大佬们立人设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