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 Ultra的交付周期长达30-33周,核心问题在于碳纤维前舱盖等复杂部件的良品率不足63%。通过提前收取尾款,小米可锁定订单、降低用户退单风险,避免因产能波动导致成本浪费。 实质是将生产风险部分转嫁给消费者,保障供应链稳定。
汽车行业分析指出,提前收取尾款相当于获得“无息贷款”。以SU7 Ultra(单价52.99万元)为例,若10%订单提前支付,小米可获约5.3亿元现金流。这对处于产能爬坡期的小米汽车至关重要,尤其在重资产投入阶段。
小米对部分被系统判定为“高风险”的订单(如多次修改交付地、二手平台转卖订单、明确表示不提车的用户)强制要求提前付全款,否则没收定金。例如,用户申请延期交付或尝试变更上牌人时,可能触发此条款。
若用户拖延付款,小米需承担库存积压和资金链压力。提前收款可减少此类风险,但未补偿用户资金利息损失(按年化3%计算,50万元提前3个月支付损失约3750元)。
协议规定小米“有权随时通知支付尾款”,但未明确交车时间或车辆状态(如下线、排产),用户需自行承担延期风险。 此举严重的剥夺用户验车后付款的权利,加重消费者责任(如车辆质量问题维权难度增加)。
违反《民法典》第496条:格式条款若“不合理免除经营者责任、加重消费者责任”应属无效。
协议中乙方仅标注为“交付中心对应的公司”,未列明具体企业名称,导致用户维权时可能面临起诉主体不明的困境。
用户需在未见到实车甚至车辆未排产时支付全款,若验车发现质量问题(如SU7 Ultra碳纤维机盖功能不符宣传),退款或换车机制缺失。 客服回应模糊,仅称“验车时可现场提出异议”,未承诺具体解决方案。
小米要求无条件支付全款,是应对供应链压力和资金需求的策略,长期却透支品牌信任。其根本逻辑在于将传统车企的“风险共担”模式(车企承担生产风险,用户承担等待风险)异化为“风险转嫁”。
尽管部分条款可归因于特定订单风险防控,但整体协议设计过度倾向企业利益,已引发集体诉讼及监管关注。未来若监管细化预售规则(如明确付款节点与车辆状态绑定),此类条款或面临整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