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2025年10月初,一条消息在汽车圈悄悄传开:
法国老牌车企雷诺正在考虑全球裁员3000人。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小,但放在雷诺全球10万名员工的体量里,占比只有3%。
然而,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裁员本身,而是背后折射出的整个传统汽车行业的集体焦虑。
这不是雷诺第一次面对困境。
从上世纪90年代收购日产,到后来与日产联盟关系紧张,再到电动化浪潮中步履蹒跚,这家成立于1898年的企业,一直在努力适应一个变化比想象中更快的世界。
而这一次,新上任的CEO弗朗索瓦·普罗沃提出的“箭”计划,试图用一场温和但坚决的组织瘦身,为雷诺争取喘息和转型的空间。
裁员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雷诺这次瞄准的,主要是人力资源、财务、市场营销等支持性部门,目标是削减15%的薪资支出。
换句话说,雷诺不是在砍生产线,而是在“减后台”。
这种做法在大型企业中并不罕见——当增长放缓、利润承压时,最先被审视的往往是那些不直接创造收入的职能部门。
但为什么偏偏是现在?
答案藏在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里。
数据显示,雷诺上半年营收276.4亿欧元,同比增长2.5%,看似稳健。
但细看之下,汽车业务营收仅微增0.5%,净利润5亿欧元,营业利润率从原先预期的7%下调至6.5%。
更关键的是,自由现金流预期从20亿欧元大幅缩水至10亿到15亿之间。
这些数字背后,是欧洲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加剧,以及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
中国电动车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攻入欧洲市场。
今年9月的慕尼黑IAA车展上,一个画面被广泛传播:
雷诺新任CEO福兰与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同框。
两人站在展台前谈笑风生,背景是宁德时代刚刚发布的神行Pro电池。
就在不久前,雷诺与宁德时代签署了一份价值72亿欧元的订单。
这不仅是技术合作,更是战略求生——在电池这个电动车“心脏”领域,雷诺必须依靠中国供应链才能保持竞争力。
一边裁员降本,一边大手笔采购电池,看似矛盾,实则统一:
雷诺正在把有限的资源,从“养人”转向“造车”。
尤其是在电动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每一分钱都必须花在刀刃上。
那么,雷诺到底面临哪些具体压力?
首先是欧洲本土市场的萎缩。
过去几年,欧洲消费者对燃油车的热情持续降温,但电动车的普及速度却不如预期。
高昂的电价、充电设施不足、补贴退坡,都让普通家庭对电动车望而却步。
雷诺虽然推出了Megane E-Tech等电动车型,但在价格和续航上,很难与比亚迪、小鹏等中国品牌抗衡。
后者不仅产品力强,定价还更激进。
比如比亚迪的海豹,在德国售价比同级德系车低15%以上,还标配快充和智能座舱。
其次是成本结构的问题。
传统车企的组织架构往往庞大而复杂。
雷诺在全球有数十个工厂、上百个办公室,光是总部就有几千名行政和管理人员。
在销量增长的时代,这些成本可以被摊薄;但在销量停滞甚至下滑时,就成了沉重的负担。
新CEO福兰上任后,第一个动作就是重组高管团队:
任命前奔驰高管执掌达契亚品牌,让现任雷诺品牌负责人兼任首席增长官,还提拔了多位内部资深人士。
这种“内部挖潜+外部引援”的组合拳,目的只有一个:
让决策更快、执行更准、反应更灵敏。
第三,是电动化转型的巨额投入。
开发一款全新电动车平台,动辄需要数十亿欧元。
电池、电机、电控、软件、智能驾驶……每一项都是烧钱的无底洞。
而雷诺又不像特斯拉那样有资本市场无限输血,也不像比亚迪那样拥有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优势。
它必须在有限的资金下,做出最有效的选择。
于是,“降本增效”就成了不得不走的路。
值得注意的是,雷诺这次强调“自愿离职”为主。
这意味着公司并不打算采取强硬手段,而是通过提供合理的补偿方案,鼓励员工主动离开。
这种方式虽然成本略高,但能减少劳资冲突,维护企业声誉,也符合欧洲社会对劳工权益的重视。
毕竟,在法国,大规模强制裁员往往会引发工会抗议甚至街头运动,对企业形象和运营稳定都是巨大风险。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雷诺的困境并非孤例。大众、Stellantis、福特等传统车企,都在经历类似的阵痛。
大众去年宣布未来五年削减3万人,Stellantis则关闭了多家欧洲工厂。
这些动作的背后,是一个共同的判断:
汽车行业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接下来是拼效率、拼成本、拼技术的“白银时代”。
但白银时代未必没有机会。
雷诺手里其实握着几张好牌。
第一张是达契亚(Dacia)品牌。
这个主打高性价比的子品牌,在东欧、北非和拉美市场深受欢迎。
2025年,雷诺任命前奔驰高管Katrin Adt执掌达契亚,正是看中她在零售和渠道管理上的经验。
达契亚不需要堆砌高科技,只要可靠、便宜、省油,就能在经济下行期赢得大量用户。
这恰恰是雷诺对抗高端市场内卷的一道“护城河”。
第二张是Ampere(安培)电动车业务。雷诺计划将Ampere独立上市,吸引外部资本。
如果成功,不仅能缓解集团财务压力,还能让电动车业务获得更大的灵活性和创新空间。
目前Ampere已推出多款面向城市通勤的小型电动车,契合欧洲城市用户的实际需求。
第三张,就是与中国供应链的深度绑定。除了宁德时代的72亿欧元订单,雷诺还在与中国零部件企业探讨更多合作。
这种“借力打力”的策略,或许无法让雷诺重回巅峰,但至少能帮它在电动化赛道上不掉队。
当然,挑战依然巨大。
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消费者是否愿意为雷诺的电动车买单?
在品牌力不如德系、性价比不如中国品牌的夹缝中,雷诺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
它不能只做“便宜的电动车”,也不能只做“传统的法系车”,而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精准的平衡点。
回到裁员这件事本身。
3000人的调整,对雷诺来说是一次“刮骨疗毒”,但远非终点。
真正的考验在于,省下来的钱能不能转化为产品力,组织瘦身之后能不能跑得更快。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单纯裁员而不改变商业模式的企业,往往只是延缓了危机,而非解决了问题。
雷诺的转型,注定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它需要耐心,也需要魄力;
需要向内审视,也需要向外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人事调整、每一款新车发布、每一个供应链合作,都是它试图重新定义自己的努力。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雷诺的故事或许遥远,但它所面临的挑战却极具现实意义。
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时代浪潮面前,都必须学会调整姿态,甚至主动“断舍离”。
有时候,放下一些东西,才能腾出手来抓住更重要的东西。
雷诺不是在倒下,而是在转身。
这个转身或许笨拙,或许缓慢,但只要方向正确,就还有希望。
毕竟,汽车工业百年历史中,从不缺少起死回生的案例。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承认问题,并真正开始改变。
2025年的秋天,雷诺站在十字路口。前方没有坦途,但也没有绝路。
它选择用“箭”计划射出第一支箭,至于能否命中靶心,时间会给出答案。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不妨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嘲讽:
因为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谁也不敢保证,下一个需要转身的,不会是自己。
(全文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