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驾座位下躺着块15厘米金属件还带焊接孔,21.59万新车提回家就发现漏装,北京工厂9个月交付周期里

主驾座位下躺着块15厘米金属件还带焊接孔,21.59万新车提回家就发现漏装,北京工厂9个月交付周期里,这块座椅加强支架到底该装还是不装?

老张趴在主驾座椅下找手机,手指碰到硬邦邦的东西。拖出来一看,金属件,十五公分左右,表面还有焊接痕迹和安装孔。他愣了几秒,第一反应是哪个师傅的工具落车里了。仔细看又不对——这玩意儿明显是车上的零部件,而且没装上去。

提新车遇到这种事,搁谁心里都咯噔一下。

车主群很快炸了。有人说是漏装的关键部件,有人说可能是生产线上多出来的废料,还有人半开玩笑:“这算赠品吗?”老张把视频发到网上,一天时间评论过万,各种猜测满天飞。

我托人找了几个在车厂待过的朋友打听。这块金属件有个专业名字,叫座椅滑轨加强支架。按照设计,应该连接座椅前端和地板纵梁,在追尾或者后向碰撞时,给座椅多一道保护。但这里头有个说法——属于“冗余设计”。主滑轨本身强度已经达标,碰撞测试也能通过,这支架算是额外加的一层保险。

主驾座位下躺着块15厘米金属件还带焊接孔,21.59万新车提回家就发现漏装,北京工厂9个月交付周期里-有驾

装上它,极端情况下或许多几分安全系数;不装,好像也不至于立刻出事。

可这个“好像”,就是问题所在。

二十多万的车,你跟车主说“这个装不装都行”,谁听了不膈应?宣传时对标的可是高端车型,工艺标准说得天花乱坠。结果提车发现零件没装,换谁都会想: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

我倒不觉得是故意偷工减料。新品牌刚开始量产,多少会遇到点状况。前几年某些品牌头几批车,车门响、天窗漏、屏幕死机的情况都见过。造车和写代码不一样,产线上几百道工序,任何一个环节卡壳都可能留下麻烦。

关键可能在于太赶了。从发布到交付只有九个月,中间还得改造产线、调试设备、培训工人。北京那个工厂本来生产别的车型,突然换产,工人对新车的装配流程不熟,把该装的当成了多余的,这种事儿不难理解。

主驾座位下躺着块15厘米金属件还带焊接孔,21.59万新车提回家就发现漏装,北京工厂9个月交付周期里-有驾

这块支架的供应商大概也没想到自己会上热搜。据说交货时没附详细的安装说明,总装工人在流水线高强度作业下,看着这个“额外”的零件,就给搁一边了。制造业里这类事不算稀奇,但放在汽车上,尤其是新车上,立刻就被放大了。

代工这个模式,有它的方便之处,但品控主动权确实不在自己手里。你派再多工程师蹲厂,产线是人家的,工人是人家的,出了问题只能开会协调,不能直接动手改。那些自己建厂的品牌,至少在这方面说话更硬气。

后来厂家反应还算快,免费检测、上门补装,还补偿了些积分。技术团队出来解释了这零件的作用,画了三维图,列了数据,但说实话,普通车主看那些东西头疼。大家就想知道一句话:我这车安全不安全?

这个问题不好接。碰撞测试确实通过了,数据摆在那儿。但用户心里有个疙瘩——新车就漏装东西,后面还能完全放心吗?

主驾座位下躺着块15厘米金属件还带焊接孔,21.59万新车提回家就发现漏装,北京工厂9个月交付周期里-有驾

车主群里讨论挺激烈。有人选择相信厂家,觉得是个别情况;有人直接失去信任,准备退订观望。这种事儿没标准答案,毕竟是自己掏钱,自己开。

从另一面看,这次闹这么大,品控系统可能得真升级了。听说已经装了AI视觉设备,给重要工位加了防错装置。这些本该一开始就配齐的东西,现在补上,总比一直糊弄下去强。

说句实在话,现在的买家不太吃“新品牌需要理解”那套说辞了。前些年或许还能接受,但市场已经过了那个阶段。你定价二十多万,竞争对手都是成熟产品,凭什么让人用“初创”的标准要求?

这车的三电系统、智能座舱那些功能,确实有亮点。但技术再牛,基础工艺要是拉胯,在车主眼里就是拿自己当测试员。

有句话说得对:魔鬼藏在细节里。一块座椅支架,成本可能就十几二十块,却能让整个品牌形象打折。这事儿要是发生在某些老牌车企身上,大概率也会掀起波澜,更别说现在短视频时代,十几秒的画面就能传遍全网。

主驾座位下躺着块15厘米金属件还带焊接孔,21.59万新车提回家就发现漏装,北京工厂9个月交付周期里-有驾

我觉得最该琢磨的,不是这块支架该不该装,而是整个制造体系成不成熟。快是快了,质量跟上了吗?营销说得漂亮,实际交付能不能对得起这些话?

这些问题,得时间给答案。

至于老张那块零件,后来师傅上门给装好了。他说现在开车心里踏实些,但偶尔还是会想:会不会还有别的什么,该在那儿却不在那儿的?

人一旦起了疑心,就很难完全放下。这大概是比漏装一个零件更麻烦的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