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车企为何还在研发内燃机?小排量引擎蕴含黑科技
当多款经典燃油车在2025年春天宣布停产时,许多人将之解读为"燃油车黄昏"。然而另一边,吉利汽车CEO淦家阅在行业论坛上铿锵发声:"燃油车仍是市场重要组成部分",长城、奇瑞等车企也同步宣布持续加码燃油技术研发。这场看似矛盾的行业图景背后,隐藏着内燃机技术的华丽转身——它从未退场,而是在技术革命的浪潮中悄然进化。
一、市场韧性:需求从未消失
尽管新能源渗透率在中国部分月份突破50%,燃油车的生命力依然旺盛。中汽数研数据显示:
- 销量基底稳固:2024年中国燃油车销量前50名累计达725.7万辆,同比仅微降0.9%,捷途旅行者等新锐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超30%。
- 场景化刚需明确:三四线城市燃油车渗透率超60%,10-15万元价格区间用户接受度78%,东北严寒地区及长途货运场景偏好度高达85%。
- 海外空间广阔: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522万辆中,燃油车占比77%,发展中国家充电设施不足的现状持续支撑需求。
"双赛道战略已成为头部车企共识",淦家阅透露吉利新能源与燃油车研发投入比例动态维持在60%:40%,长城CTO吴会肖更直言将针对全球需求持续深耕燃油技术。
二、政策定调:内燃机仍是国家战略
2025年2月工信部副司长郭守刚的发言释放关键信号:"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内燃机技术进步。"这标志着内燃机技术正式纳入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国工程院院士苏万华早在2017年便预言:"内燃机能量密度达160kW/L,汽油机热效率突破45%,柴油机逼近50%,其技术纵深仍未触底。"
混合动力技术的爆发式增长更验证了这一趋势。2024年混动车型市占率提升近10%,尤其在10-20万元主力消费区间,融合电机与内燃机优势的混动系统,正在改写能效规则:
- 热效率革命:传统燃油车低速工况热效率仅20%,而混动系统通过电机弥补短板,使内燃机始终运行在高效区间。
- 油耗颠覆:2.0T燃油车百公里油耗约8L,同级混动车型仅需1.5L自吸发动机+电机即可实现同等动力,油耗降至4-5L。
三、黑科技突破:内燃机进入智能时代
当人们以为内燃机技术停滞时,中国企业正掀起一场"静谧革命":
1. 比亚迪水平对置发动机
仰望U7搭载的2.0T水平对置发动机,打破保时捷/斯巴鲁长达半世纪的技术垄断。其创新性在于:
- 五联机油泵+主动回油系统:攻克水平气缸润滑难题,通过十条油道实现360°全工况精准润滑。
- 干式油底壳设计:大幅降低发动机重心,提升车辆操控稳定性。
2. 博格华纳未来技术储备
为满足2025年油耗限值,顶级零部件商已布局下一代技术:
- ISGB一体化启动发电机增压:12kW电机实现强混80%节油效果,成本降低40%,中低速工况油耗优化5-7%。
- 主动式手动变速箱离合器:通过湿式离合器实现"微滑控制",解决启停顿挫痛点,实测油耗降低3-5%。
3. 智能控制技术爆发
内燃机早非机械部件,而是算力载体:
- 多可变控制系统:可变压缩比(VCR)、可变压比涡轮、停缸技术等使热效率突破50%临界点。
- 燃烧边界精准调控:马自达HCCI均质压燃技术结合深度米勒循环,实现超稀薄燃烧,热效率较传统机型提升25%。
四、协同进化:燃油与电动的共生之道
奇瑞董事长尹同跃点明本质:"燃油车蕴含巨大技术潜力,电动化同样需要高阶内燃机支持。"这种协同体现在:
- 混动系统的黄金组合:比亚迪DM-i、丰田THS等系统通过电机优化低速工况,内燃机专注高效区间,整体能效提升30%。
- 燃料灵活性优势:内燃机可兼容生物燃料、合成燃料等低碳方案,为碳中和提供过渡路径。
- 成本平衡关键:混动车型相较纯电节约50%电池容量,规避续航焦虑与电池回收难题。
结语:动力多元化的黄金时代
当行业为"电动化浪潮"沸腾时,清醒者已洞察本质:淘汰的不是内燃机,而是低效技术。2025年的内燃机,正以三大进化路径开启新纪元:
> 高效化——热效率向60%迈进
> 智能化——可变控制技术普及
> 低碳化——混动架构与清洁燃料应用
正如苏万华院士所言:"内燃机仍是汽车工业创新的主战场。"在可预见的未来,搭载智能内燃机的混动车型将与纯电技术长期共存、互补共赢,而中国企业在这条赛道上的技术突围,正在改写全球动力格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