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第二周销量揭晓:比亚迪破7万辆,问界再超理想居新势力首位

6月第二周新能源销量出炉:比亚迪单周破7万辆,问界再次反超理想登顶新势力榜首。

这个数字一出来,整个行业都抖了三抖。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数据——比亚迪周销7.03万辆,问界品牌单周卖出1万辆,鸿蒙智行整体突破1.16万——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这哪是“淡季”?分明是战场升温前的最后冲锋。

比亚迪:7万+背后,不只是“价格战”的胜利

先说比亚迪。很多人看到这波销量反弹,第一反应是:“哦,又降价了。”但作为开过海豹、试驾过秦L、还蹲在4S店看过宋PLUS DM-i实车的人,我想说,这次7万+的爆发,更像是体系力的一次集中释放。

上周我去本地车展转了一圈,比亚迪展台人山人海。销售小哥告诉我:“政府补贴+厂家置换叠加,秦PLUS荣耀版现在裸车不到8万,老车主换新还能再补5000。”听起来很诱人,对吧?但真正打动人的,是你坐进车里的那一刻。

以秦L为例,它用上了第五代DM技术,亏电油耗官方标称2.9L/100km(WLTC工况)。我在市区堵车+快速路跑了三天,实测下来差不多3.4L。什么概念?相当于每公里油费不到3毛钱。关键是,这种低油耗不是靠“地板油不敢踩”换来的——电机响应快得像打了鸡血,红绿灯起步总能悄悄领先半个车身。

这不是简单的“便宜”,而是把混动技术打磨到了让普通人也能感知到实惠的程度。再加上各地车展集中冲量,订单破8万台,也就顺理成章了。

问界M8:为什么产能跟不上订单?

6月第二周销量揭晓:比亚迪破7万辆,问界再超理想居新势力首位-有驾

再看问界。上周卖了整整1万辆,把零跑和理想甩在身后。尤其是对比理想的7900辆,差距拉到了2000台以上。有人说是华为光环加持,但我更愿意从产品本身找答案。

上个月我有幸深度试驾了问界M8(内部代号,尚未正式发布),虽然不能透露太多细节,但有几个点让我印象深刻:

一是它的空气悬架调校。大多数高端SUV走舒适路线,过减速带软绵绵;运动取向的又太硬,后排乘客直皱眉。而M8在“魔毯模式”下,能提前扫描路面并调整阻尼——我开着它经过一段坑洼工地路,车内几乎没感觉到颠簸。这不是玄学,是激光雷达+AI算法的实战应用。

二是座舱交互逻辑。你说“我有点冷”,它不仅会调高空调温度,还会自动关闭天窗遮阳帘、打开座椅加热。这种“主动服务”思维,已经超越了传统语音助手的“应答式”交互。

难怪即便M8还没大规模交付,已有大量订单积压。消费者愿意等,是因为他们相信:这不是一辆“配置堆出来”的车,而是一套完整出行体验的升级。

理想L系列遇冷?用户开始“持币等i8”

理想这边就有点尴尬了。L7/L8/L9焕新版上市后,市场反响平平。我在论坛翻了几十条帖子,不少车主吐槽:“刚提车就官降,心理落差太大。”还有潜在买家直言:“反正i8要出了,先看看纯电到底怎么样。”

这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当一个品牌过度依赖单一产品线时,转型就会变得异常痛苦。

6月第二周销量揭晓:比亚迪破7万辆,问界再超理想居新势力首位-有驾

理想现在把全年12万辆纯电目标压在i8和i6身上,说明自己也意识到增程终有天花板。但问题是,消费者不会陪你赌未来。尤其在一线城市,牌照政策越来越倾向纯电,谁还愿意花四五十万买一辆“带油箱的电车”?

一位北京的理想销售私下跟我说:“现在客户问得最多的是‘i8能不能支持800V快充’‘电池是不是宁德时代的麒麟’,没人关心冰箱彩电大沙发了。”时代变了,用户的关注点正在从“舒适配置”转向“核心技术”。

小鹏与小米:谁能成为“黑马”?

小鹏最近有点回暖的意思。M03 Max版本推出后,订单重回9000+,周销量回到6400辆。我试驾过M03后驱长续航版,最惊艳的是它的风阻系数——仅0.19Cd,比很多超跑还低。这意味着高速能耗更低,续航更扎实。

而且XNGP系统真的好用。在广州天河晚高峰,我全程开启L2+辅助驾驶,车辆不仅能自动变道超慢车,还能识别加塞车辆提前减速。有一次前车突然切进来,系统比我还快半秒刹车,安全感直接拉满。

至于小米汽车,5600辆的成绩不算炸裂,但别忘了他们才刚开始交付。雷军说YU7工厂月底竣工,意味着产能瓶颈即将解除。如果YU7能把SU7那套“性能+生态互联”的打法复制过来,杀进前三并非不可能。

不过有个隐患:目前小米车主群体偏年轻、冲动消费比例高。一旦遇到大规模OTA延迟或品控问题,口碑可能迅速下滑。毕竟,造车不是发手机,容错率低得多。

6月第二周销量揭晓:比亚迪破7万辆,问界再超理想居新势力首位-有驾

五强争霸,其他玩家还能翻身吗?

现在的新势力格局,基本锁定在“问界、理想、零跑、小鹏、小米”这五家。蔚来上周只卖了3100辆,加上乐道也不到5000。曾经引以为傲的服务体系和换电网络,如今成了沉重的成本负担。

我在杭州见过一位蔚来ES6车主,他说:“我现在都不敢推荐朋友买,一个月撑死回本2000块,还不如租车方便。”这话听着心酸,但也现实。

其他品牌如哪吒、极狐、飞凡,销量大多在三四千徘徊。没有爆款,没有核心技术突破,只能靠低价维持生存。长期来看,淘汰赛已经开始。

最后聊聊:我们到底该不该“追新”?

面对每月层出不穷的新车型、新技术,我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作为普通消费者,我们究竟是在买车,还是在为企业的试错买单?

问界M8值得等吗?也许。但如果交付延期三个月呢?

小米YU7发布即巅峰?还是要看实际品控。

6月第二周销量揭晓:比亚迪破7万辆,问界再超理想居新势力首位-有驾

理想的纯电之路能走通?至少现在还没人敢打包票。

所以我的建议很实在:不要盲目追随销量榜,也不要被“首发限量”冲昏头脑。多去试驾,多问问真实车主,把车当成工具而非玩具。

毕竟,再高的销量,也抵不过一次安全故障;再炫的科技,也不如一次安心的长途旅行。

各位车友,你们怎么看?

如果你预算30万,会选问界的M系列,还是等理想i8?

或者干脆回头看看比亚迪的腾势N7?

评论区聊聊,我会一一回复。

6月第二周销量揭晓:比亚迪破7万辆,问界再超理想居新势力首位-有驾

下次试驾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