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传得沸沸扬扬,就是那个曾经风光一度,后来又销声匿迹的威马汽车,据说要“复活”了。
很多人听到这个消息,第一反应都是挺惊讶的,心里也犯嘀咕:这都快被人遗忘了,怎么突然又要回来了?
这事儿靠谱吗?
还是说又是资本市场画的一张大饼?
咱们今天就来当个“吃瓜群众”,好好聊聊这威马汽车“重出江湖”的来龙去脉,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首先得把时间说清楚,这事儿不是发生在未来,而是实实在在的2024年。
就在2024年9月6号,威马汽车通过官方渠道,给它的那些合作伙伴,也就是供应商们,发了一份文件,叫做《致供应商白皮书》。
这份文件可不简单,它就像一个信号弹,正式向外界宣告:那个已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两年多的威马,准备在新老板的带领下,重新开工生产了。
这事儿还得从威马的新东家说起。
一家公司走到了破产重整这一步,基本上就是说自己经营不下去了,欠了一堆钱,得由法院出面,找个有实力的新投资人来接手,把这个烂摊子给收拾一下。
这次接盘威马的,是一家叫做“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的企业。
根据法院在2024年4月份的裁定,这家翔飞公司正式成为了威马旗下几家核心公司的新股东,也就是新的掌门人。
那么,这位新掌门人上任后,打算怎么让威马“起死回生”呢?
他们制定了一套听起来相当详细的计划。
第一步走得比较稳妥,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他们计划先在威马位于浙江温州的老生产基地,恢复生产两款大家最熟悉的车型,就是威马EX5和E5。
为什么先选这两款车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两款车是威马以前的当家产品,技术相对成熟,生产线也是现成的,恢复起来最快,也最容易上手。
这就好比一家停业很久的饭店重新开张,肯定要先把最拿手的招牌菜端上来,让大家尝尝味道,找回感觉。
这个初步计划的目标也很具体:在2024年剩下的时间里,先生产和销售一万台车,如果市场反应好,就争取冲到两万台。
别小看这个数字,如果能完成,预计能给公司带来十几亿到二十亿的收入,这对于一个刚刚“复活”的企业来说,无疑是一笔宝贵的启动资金。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温州基地那边已经组织起了一支大约四百人的生产队伍,里面既有被重新请回来的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也有新招聘的工人,大家都在为复产做准备。
这还只是开胃菜,新东家为威马规划的未来,那才叫一个宏大。
他们画出了一张分三步走的蓝图。
第一阶段是“复兴”,从现在到2026年,不仅要在国内市场重新站稳脚跟,争取在2026年把年销量做到十万辆,还要把眼光投向海外,准备在泰国建一个组装厂,把威马汽车卖到东南亚和中东去。
第二阶段是“发展”,从2027年到2028年,这时候就要开始玩点高科技了,计划推出搭载更高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型,还要把现在很火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各个环节。
销量目标也跟着水涨船高,要达到每年二三十万辆的规模。
更关键的是,他们还打算在这个阶段筹备公司上市,去股票市场融资。
第三阶段叫“跨越”,目标是到2030年,挑战年产量一百万台,年收入达到一千二百亿元。
这个目标可以说是相当惊人了,要知道,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头羊,也是经过多年奋斗才达到这个高度的。
当然,光有计划还不行,车才是根本。
按照规划,威马在未来五年里,打算推出十多款新产品,覆盖从小型车到大中型车的各种轿车、SUV和MPV,而且技术路线上会同时采用纯电动和增程式两种方案,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听到这里,大家可能觉得威马的未来一片光明。
但是,我们也要冷静地想一想,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
威马想要真正“复活”,面前还横着好几座大山,每一座都非常难翻越。
第一座,也是最难的一座山,就是“信任”。
威马之前的倒下,给整个品牌形象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最受伤的,莫过于那近十万名真金白银买了威马车的老车主。
很多人都经历过车子出问题找不到地方修、售后服务电话打不通、车载智能系统停止更新变成“板砖”的糟心事。
这种被厂家“抛弃”的感觉,让消费者对“威马”这两个字的信任度降到了冰点。
现在威马想回来,光靠一份计划书是远远不够的。
怎么才能让消费者相信,你这次不会再半途而废?
怎么才能让那些被你拖欠过货款的供应商,愿意再次为你供货?
信任这东西,建立起来可能需要好几年,但毁掉它只需要一瞬间。
想在一片废墟上重建信任,难度可想而知。
第二座大山,是如今异常激烈的市场竞争。
威马“沉睡”的这两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大品牌之间的“价格战”打得刀刀见红,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惊人。
大家可以想一想,威马准备首先复产的EX5和E5,都是好几年前的车型了。
而现在市面上同价位的竞争对手,哪个不是带着最新的快充技术、更聪明的智能座舱和更酷炫的设计?
威马拿着几年前的“旧船票”,想要登上今天这艘飞速航行的“新客船”,在产品竞争力上已经落后了一大截。
消费者是很现实的,在选择如此之多的今天,单靠情怀是很难打动人的。
第三座大山,就是“钱”的问题。
造车是个极其烧钱的行业,新东家翔飞公司计划先期投入的10亿元,听起来不少,但对于重启一个汽车工厂、恢复庞大的供应链体系、还要投入研发新车型来说,可能真的只是杯水车薪。
更让人有些担心的是,有深入了解的人发现,这位新东家翔飞公司,和另一家自身也陷入了严重债务困境的宝能集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宝能汽车自己还欠着一百多亿的外债。
这就难免让人怀疑,翔飞公司到底有没有足够雄厚的财力,能够长期、持续地为威马“输血”?
这就像一个自己还在为钱发愁的人,却承诺要资助另一个更困难的朋友,大家心里总会打个鼓。
当然,威马的“复活”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
它背后还有一股重要的支持力量,那就是地方政府。
根据那份白皮书的说法,上海和温州两地政府都对威马的复工复产给予了大力支持。
这也很好理解,一个大型汽车制造厂如果彻底倒闭,会影响到成千上万人的工作岗位和整个地区的经济。
政府出手相助,既是为了保就业、稳经济,也是为了盘活资产,避免更大的损失。
这些支持可能包括给一些优惠政策、帮忙协调各方关系、恢复企业信用,甚至可能在政府采购方面给予倾斜。
所以说,威马的这次“复活”,就像一个刚做完大手术的病人。
新东家和政府的支持,像是给他输的第一袋血,让他恢复了心跳。
但他最终能不能靠自己站起来,健康地活下去,关键还要看他自身的“造血”能力。
第一批复产的汽车能不能顺利地生产出来、卖出去,市场和消费者是否愿意再次接纳它,以及后续的资金能不能源源不断地跟上,这些都是决定威马未来命运的关键。
这出“复活”大戏究竟是真正的王者归来,还是昙花一现,我们所有人都将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