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这行混了快十年,看到的那些市场变动,真是像看一场长剧,突然就会有一个人物死掉或者翻盘。最近一段时间,埃尔法的故事让我特别有感触,便觉得得多说两句。
事情的发展很快。去年经销商还在加价三四十万,那叫一个火爆。一个老哥给我聊,他卖了几台埃尔法,满嘴都是订单不断,利润好高。我还笑着调侃,这车是不是卖的比宝马还火?他就回我:车一入手,利润就到手里了,都不用考虑回款。(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就在几个月后,情况突然变了。经销商反映,去年还在加价的车,现在几乎没人愿意掏腰包。原因嘛,市场上价格泡沫破了点。他们也觉得挺荒唐的,一台在日本只卖二十万左右的面包车,怎么到了中国成了身份货,价格还能翻几倍?估算,平均加价其实也就两万多的样子,甚至有人还在降价促销。估算体感,短短半年,利润缩水了三分之一(这数据是猜的,没调研多,主要靠感觉)。有人说,是不是因为国内一些新的豪华MPV出来,把市场分走了?不全是,主要还是渠道说不清。
我喜欢想到一点:咱们买豪车,似乎更多考虑身份象征。你见过在日本买埃尔法的人,俩人会争着加价么?他们要的是实用、耐用、价格合理。别扯那些虚的光环。国内倒好,硬是让它变成面子货,就中了身份逻辑。我不明白,这是不是一开始研发就有点偏差?把豪华寄托在不合理的溢价上,然后逐渐变成了社会地位的标志。说白了,价格不再跟价值挂钩,是渠道把握了这个潜规则。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个细节挺扎心:那天去展厅,看了辆限量版埃尔法,标签标明仅限中国市场,旁边销售还跟我唠:这车要加价三四十万才有得卖。我当时就想,会不会中国消费者开始觉得这加价甚至变成了制度性了一部分?导致大家都觉得,加点钱也正常。
你觉得呢?难道只靠改亮的灯泡或者升级的内饰,就能让这车继续火?我还在琢磨,丰田自己心里是不是也有点闹不明白:这车到底值不值这个钱?或者,他们其实也在等待市场重新理清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留个悬念,这次崩盘可能还不是最严重的。那些新兴品牌像极氪、理想,投入很多智能和舒适的黑科技,把奔驰、奥迪都拉下马了,埃尔法还能坚持那一点面子?我觉得,这不光是一台车的事,更像是文化的变化。你如果站在消费者角度审视,真的只愿意花高价拿个面子?或者说,现在买车,最大诉求还是真的要用着舒心,实在性价比高?
豪华MPV的故事,可能还要继续走下去。这让我想起了那份辛苦的心算:如果一台车的百公里成本大概在2元(以燃油、维护计算),而被炒到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背后折合的其实是一份社会认同——算算,这认同的钱到底值不值得?反正我从身边一些朋友的反应看,未来这块市场要的是真材实料,而不是虚高的面子价格。
你说,这场戏会怎么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