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在汽车行业深耕15年的老司机,我深知真实用车体验远比参数表更有说服力。最近有机会对汉L EV进行了长达2800公里的深度实测,其中一个大家特别关心的问题浮出水面:使用先进的驾驶辅助系统,会不会比真人驾驶更费电?这关系到续航达成率和实际用车成本,今天就和各位车友分享我的发现。
一上车,汉L EV搭载的“天神之眼B辅助驾驶激光版(DiPilot 300)”就给人十足的安全感。遍布车身的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配合强大的英伟达Orin-X芯片,就像为车辆装上了敏锐的“眼睛”和聪明的“大脑”。无论是城市早晚高峰拥堵路段的“车道领航”,还是高速长途的巡航辅助,系统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决策都非常接近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那么这套“聪明”的系统,到底会不会成为“电老虎”呢?
为了找到答案,我设计了对比测试。在相同路段、相似天气和空调设置下,分别采用纯人工驾驶和开启驾驶辅助系统两种模式行驶。实测结果相当有趣:在相对通畅的市区道路(平均时速40km/h左右),开启驾驶辅助后,百公里能耗确实略有上升,比人工驾驶高出约0.8kWh。这主要是由于系统需要持续供电给传感器阵列(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和中央计算单元进行环境感知和实时运算。
但当场景切换到高速巡航(时速稳定在100-110km/h),情况发生了变化。开启自适应巡航和车道居中保持功能后,能耗差距迅速缩小到仅0.3kWh/100km左右,有时甚至与人工驾驶数据持平。原因在于高速状态下,车辆运行更平稳,系统运算效率更高,更重要的是它能以极其精准和线性的方式控制电门和刹车,避免了人工驾驶时可能出现的细微但频繁的加减速动作——这种无谓的“功率波动”恰恰是高速能耗的隐形杀手。
深入分析整套驾驶辅助系统的能耗构成,可以看到其主要耗电部件功耗控制得相当出色:
感知层(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等): 负责路况信息采集,功耗稳定且高效;
决策层(Orin-X芯片): 如同系统的大脑,得益于先进的4nm制程工艺,算力强大的同时能效比很高;
执行层(转向/制动/电控单元): 执行指令,能耗主要取决于驾驶风格和路况,系统控制往往更为细腻柔和。
由此可见,驾驶辅助系统本身的能耗增量是非常有限的,通常在百公里零点几度电的范围内。影响整体能耗的核心,依然是驾驶习惯(如急加速、急刹车)、车速、空调负载以及路况。汉L EV的超高能效电机(后电机功率高达580kW,效率惊人)和全域1000V高压平台本身就为低能耗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实测,想要最大化发挥汉L EV的续航能力,同时享受驾驶辅助的便捷与安全,我有几点实用建议:
1.善用场景选择: 在路况复杂、频繁启停的市区,可根据个人偏好选择是否启用全套辅助功能;但在车流稳定、路线清晰的高速或快速路,放心开启驾驶辅助,它的稳定控速能力往往能带来更优的能耗表现。
2.关注驾驶模式: 结合驾驶辅助,选择合适的车辆驾驶模式(如ECO模式)和能量回馈强度(如“较大回馈”),能进一步优化电耗。
3.保持硬件状态: 确保传感器(特别是前挡风玻璃处的摄像头区域)清洁无遮挡,避免系统因感知困难而增加不必要的运算负担。
2800公里的深度体验让我确信,汉L EV所搭载的这套行业领先的驾驶辅助系统,其能耗增量是微小且可控的。它在提升行车安全、减轻驾驶疲劳方面的巨大价值,远超过那零点几度电的差异。特别是其“天神之眼”系统在预判风险、平稳制动方面的能力,更是无价的保障。随着超充网络的快速普及和汉L EV自身兆瓦闪充(5分钟补能400公里)的加持,补能效率已不再是焦虑点。可以说,汉L EV不仅以“天神之眼”守护你的安全旅程,更以其出色的三电技术和能效管理,让每一次出行都高效无忧。安心享受科技带来的从容驾驭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