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箱战火重燃,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演“三国杀”!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吉利高级副总裁杨学良一句“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完全一致”,让全场寂静三秒,随后爆发出压抑不住的窃语声。

2025年6月7日,中国汽车重庆论坛上,吉利汽车高级副总裁杨学良突然公开声援两年前长城对比亚迪的举报:“两年前吉利进行的拆解测试结果,与长城举报内容‘完全一致’。”他称长城董事长魏建军是行业的“吹哨人”。

这场始于2023年5月的“常压油箱争议”被重新点燃,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迅速在微博反击,指出浙江某头部车企2018-2023年多款PHEV车型同样采用该方案,但该内容6小时后被删除。

表面是技术路线之争,背后是三家车企在新能源转型关键期对行业话语权的激烈争夺。2025年前5个月,比亚迪销量已超过吉利和长城的总和。

油箱战火重燃,比亚迪、吉利、长城上演“三国杀”!-有驾

【技术罗生门,油箱争议背后的千亿市场争夺】

油箱争议可追溯至2023525日,当时长城汽车突然向监管部门举报,指控比亚迪两款主力插混车型秦PLUS DM-i和宋PLUS DM-i使用常压油箱,涉嫌整车蒸发污染物排放不达标。

比亚迪立即反击,质疑长城检测流程不合规,指出其送检车辆里程远低于国标要求的磨合标准。比亚迪坚称自己的技术方案“符合法规要求”。

常压油箱与高压油箱的核心差异在于成本与排放控制。高压油箱通过特殊密封设计控制排放,但成本比常压油箱高出500-1500元;常压油箱依赖发动机定期启动燃烧燃油蒸汽,成本低但对控制系统要求高。

这场技术争议背后是市场格局的剧变。2023年,比亚迪宋家族销量达47万辆,直接取代长城哈弗H6长期占据的SUV销冠位置,成为这场较量的市场导火索。

【销量分化,新能源转型重塑自主品牌格局】

2025年开年,中国车市格局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比亚迪1月销量突破30万辆,继续领跑自主品牌;吉利紧随其后,同比增长50%;而长城仅售出8.09万辆,同比下滑22.2%

到一季度末,分化更加明显:比亚迪销量同比激增59.8%,相当于每天卖出1万多辆车;吉利销售增长47.9%;长城则进一步滑落,同比下滑6.7%。

更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渗透率的差距:比亚迪已实现全面电动化,吉利新能源占比提升至48%,而长城新能源渗透率仅为24.3%。

市场格局从“燃油为主、群雄并立”加速向“新能源主导、梯队分化”转变。比亚迪稳居第一梯队,吉利占据第二梯队头部,而长城则处于需要奋力突破的第三梯队。

【财务裂变,规模效应与转型阵痛的残酷对比】

2025年一季度财报揭示了三大车企更为残酷的分化现实:

比亚迪营收1703.6亿元,净利润91.55亿元,同比增长100.4%,平均一天净赚1个亿。其研发投入高达142亿元。

吉利净利润同比暴涨264%至56.7亿元,增速为民营车企三强中最快。这主要得益于其新能源销量同比增长135%,成功摊薄研发成本。

长城面临销量利润双下滑,营收同比下降6.63%;净利润同比下滑45.6%。

比亚迪的单车净利润持续提升,从2021年的不到2000元提高至约8733元,且预期上半年稳定在9000元水平。这印证了汽车行业的突出特点:市场规模足够大才能实现单车成本大幅摊薄。

【战略分野,三大车企的差异化生存之路】

面对激烈竞争,三大车企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比亚迪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和规模效应,实施“油电同价”战略。通过王朝/海洋系列降价促销,同时以腾势D9、仰望U8等高端车型提升利润,2025年一季度单车均价突破18万元。

吉利采取快速整合策略,将极氪与领克合并、几何并入银河,形成三大品牌矩阵。旗下银河系列成为新增长点,1月销量同比增长134%。同时,极氪007上市首月交付破8000辆,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3。

长城则坚持“有质量的市占率”,在销量下滑背景下保持较强盈利能力。其高端新能源品牌魏牌加速扩张,计划将门店数量从430家拓展至600家。

【出海竞速,全球战场上的中国德比】

随着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成为三大车企的新战场:

比亚迪一季度海外销量同比增长117.27%。5月,比亚迪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欧洲新总部正式落成,被董事长王传福视为“国际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奇瑞海外销量占比高达55%,在俄罗斯市场占据当地25%的份额。其在南美工厂投产后,巴西市占率冲至12%。

吉利一季度海外出口同比增长2.2%。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表示:“5月以后,吉利汽车的海外出口销量目标是回到3万台以上,并且未来每个月都将实现环比增长。”

长城则在全球建立多元化布局,在泰国、巴西等地设有整车工厂,在澳大利亚、欧亚等地拥有多家KD工厂,海外销售渠道超1400家。

【行业洗牌,从增量竞争到生量博弈的生死局】

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历史性拐点——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标志着行业正式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

价格战日趋白热化:特斯拉Model 3/Y降价、五菱星光降价,行业进入“成本生死战”。

产能利用率分化严重:比亚迪产能利用率高达160%,而行业平均水平仅31%。这种矛盾导致吉利已宣布暂停国内产能扩张,转而并购海外工厂。

监管压力也在加大。工信部将加大汽车行业恶意竞争整治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常压油箱事件虽已立案两年,但调查结果迟迟未公布,监管层的“一锤定音”可能决定行业未来十年竞争规则。

论坛结束后,杨学良被记者团团围住,而李云飞的微博反击帖已悄然消失。三强相争的硝烟正从技术领域蔓延至市场每个角落。比亚迪在以色列电动车市场占有率突破30%,吉利中东工厂投产,长城加速布局东南亚。

全球汽车分析师张明预测:“未来三年内,中国自主品牌将仅存五家主要玩家。”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大关,这场围绕技术标准、成本控制和全球布局的战争,终将决出谁能在洗牌后的汽车产业新秩序中定义未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