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盈利迎考验,三品牌协同推进,供应链管理发力

最近这段时间看李斌的经历,真的是一场硬仗,一场“拼了”的大考验。说实话,他这几年遇到的压力和挑战没人能体会,只有真正在那个位置上的人才知道有多难。蔚来这几年过得不容易,账面上还亏着钱,但李斌硬是带着团队往盈利的目标冲,真跟“悬崖上跳舞”差不多。外头人有说风凉话的,有看热闹的,有看好他的,也有看衰他的,但在内部压力可想而知。

先说说蔚来现在的状况。今年他们二季度的财报出来,总算有点意思——营收190个亿,同比和环比都有增长,亏损也在收窄。这个对比之前漫长的亏损,算是一个拐点。李斌说从二季度开始,蔚来就是谷底了,后面准备爬坡,销量、现金流、毛利都要往上提。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能只靠嘴巴喊,必须团队全体发力。从采访里能看出来,整个蔚来都知道,今年四季度能不能盈利就是生死时刻。

李斌行事风格其实挺倔,他既坚持自己认准的东西,比如产品和技术路线,也在最近这两年不停琢磨哪些地方应该变。他自己说最近看了很多哲学书,思考怎么分辨“该坚持的”和“该调整的”。汽车这个行业,变化极快,你不变就落后了,变错了也完蛋。李斌现在已经准备搏命了,他讲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现在不只是要干,还是要‘老实地干活’。”

光“拼命”不够,还得有执行力。蔚来这几年扩张没少花钱,这方面已经开始收紧裤腰带。比如二季度,研发费用从三十亿降到了二十多亿,销售和管理费用也缩减了一些。他们还推了一个新的管理机制——CBU,就是让每个小单元都明确目标和成本,不再铺张浪费。这种精细化管理说起来并不新鲜,但在蔚来这样体量的大公司里,执行力本身就是一大考验。这种事儿,没点狠劲儿还真做不下来。

接下来就是销量和产能。李斌算过账,要实现盈利,得把四季度月交付量拉到五万台以上,这里面包括蔚来、乐道和萤火虫三个品牌。这个目标说实话压力不小,所有产能都得用上,管理、营销、供应链都不能掉链子。像乐道L90和全新ES8出来后,首月销量创造新高,其实这些爆款就是让公司能喘口气的关键。李斌也说了,“销量攒人气,一个小胜仗能鼓舞士气。”

但车能不能卖出去,大家更关心的是蔚来的可持续发展。你账面亏损太多,不光影响大家买车,招聘和供应链合作也都跟着受影响。蔚来现在必须证明自己是真能赚钱,是真正有健康经营能力的企业。这一仗打赢了,公司才有底气更进一步。说白了,大家一边看蔚来的产品,一边也看蔚来的“命”。

李斌还有一套组合拳,就是多品牌战略。蔚来是高端科技,乐道偏家庭用户,萤火虫主要做高端小车。前期啃得很辛苦,钱投入挺大,但现在团队开始有协同效应,效率变高了。他们共享技术和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劳动,这套路在汽车圈其实越来越普遍,但能不能玩转、最大化利用,就是管理层能力的体现。

还有件事李斌特别爱说,那就是“听劝”和“学习”。你不能一直自以为是,必须跟着用户和市场走。他说以前蔚来喜欢做“隐性价值”,但很多用户其实不买账——他们在乎“显性价值”,要冰箱、彩电、大沙发这些看得见的东西。第三代ES8开始补这课,搞后排娱乐屏、单电机版本等等,就是在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产品定义要能快速迭代,组织也得跟着提升效率,像L90、ES8的发布节奏已经比之前快了好多。

蔚来盈利迎考验,三品牌协同推进,供应链管理发力-有驾

李斌清楚地知道,做企业最难的不是知难而退,而是知道哪儿应该死磕、哪儿应该变。他这两年反复自我提问:“该坚持啥,该改变啥?”他自己头脑也在做“心理建设”,摆脱包袱,回到商业本质和用户价值创造的根本。说实话,蔚来2019年的危机勉强算走出来,但那个时候有点靠运气,有政府帮一把、用户挺一把,现在则完全不一样,公司步入更深的谷底。这次必须靠自己本事走出来,这才算真成长。

其实汽车行业竞争到了现在,说白了还是谁产品硬,谁手里有技术沉淀。李斌的坚持,他把电池可充可换、可升级的路线死死守住,坚持做充电桩和换电站。现在纯电市场转向了,蔚来熬过了燃油车和增程车的时代,等来了纯电用户的井喷。这就说明坚守技术路线是有价值的。

蔚来盈利迎考验,三品牌协同推进,供应链管理发力-有驾

产品规划这块,多品牌战略已经有了回报。他们硬撑着,财务压力确实大,好在现在团队协作效率提升,不光技术能复用,很多成本也能互相消化掉。这个时候管理要能协调各方利益、压住预算,才有希望看见盈利。

再往后说,销售和管理效率。过去大家总觉得蔚来“烧钱”,但李斌自己也痛下狠心,不赚钱的项目赶紧砍掉,销售和管理费用也控制到占比最低。CBU机制推行后,ROI计算效率高了不少,钱少了反而更能盯住本质,不做面子工程了。组织能力和流程上的提升,是蔚来这次能否扭转局面的关键。

蔚来盈利迎考验,三品牌协同推进,供应链管理发力-有驾

供应链完全是另一道坎,新车上市后需求猛涨,供应商配合到不到位直接影响生产。现在供应链必须学会灵活备货,有可能一夜之间调整采购,钱得花到刀刃上。备货多了资金压力大,不备货遇到爆款就交不了付,这种两难局面,公司领导就是得冲在最前面谈判,盯住各个细节。

最终还是回到企业家的认知。李斌这几年,也在学习做企业的“底层思维”。哪些事情是战略性的,哪些是可以动的、哪些不是。一个组织形成惯性以后,很难变,每次变革都得有外部压力,公司上下才能形成共识打破旧模式。蔚来经历过两次大的组织变革,从这里不但看出公司韧性,也看见了管理层成长过程。

总结下来,现在蔚来不是简单地鼓动大家干活,而是连领导自己也要改变。他们通过新产品销量证明了过去的一些坚持是对的,该调整的也见了成效。做车本质上比的还是产品竞争力——技术路线定对了,产品规划覆盖得广,用户需求抓得到,组织能力提了上去,才能有底气说自己能活下去。

李斌的这场硬仗,说白了,不是谁给他担保了,是必须自个儿出头。不再是等运气或者靠“雪中送炭”,而是真刀实枪地拼组织力、拼管理力、拼产品力。公司不能只活在愿景和口号里,必须用业绩和盈利说话。现在蔚来三品牌齐上阵,供应链紧密配合,团队效率和管理能力提升,这些都是实打实的进步。如果这个四季度真能盈利,无论对员工、用户、外部合作方,都是一个树标杆的信号。

蔚来盈利迎考验,三品牌协同推进,供应链管理发力-有驾
蔚来盈利迎考验,三品牌协同推进,供应链管理发力-有驾

整个过程最核心的就是——敢于直面问题,敢于变革,敢于死磕底线。蔚来这次的转型能不能成功,不只是公司命运,也是所有看新能源、看智能电动汽车的人关注的风向标。李斌已经拼到底了,剩下看的就是公司整体的“底子”和执行力。就像他说的,“要回归商业本质,回归用户价值创造的本质。”这句话说得再重,也不怕,最后看结果,不看过程。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