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新车小订火爆,水分渐多,最终交付才是真考验

汽车圈最近对“小订”订单数据的热情,已经到了“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的新高度。这年头新车上市,仿佛都得来个“小订破万”的自信宣言,稍微低调点儿都怕跟不上气氛。但你认真扒拉扒拉这些数字,会发现不少门道:从“小订”到“大定”,一套组合拳打下来,真假混杂,比电视剧还精彩。

先说“小订”这事儿,简单理解其实就是预售,有的品牌叫“小订”,有的叫“可退订金”,名头五花八门,但本质都是用来给新车造势。汽车公司当然乐意把订单扔出来刷存在,每逢新车上市,微博、发布会、车展,必有一句“1小时小订突破多少辆”做收尾。小米汽车直接把这套路升级,小米SU7和YU7一上来就是亮眼成绩单:24小时将近9万单,1小时就干出近30万,小米的发布会俨然成了“新势力预售订单秀场”的天花板。

可小米的玩法很有点戏剧性:没公布预售价格,等到正式上市才收订单,这5000元的大定又能退,犹抱琵琶半遮面,养足了市场的胃口。同行们看了直呼好家伙——雷军一嗓门,号召力比流量明星还猛,这种“爆款发动机”可不是谁都能复制。

理想汽车当年也玩过类似把式。2023年广州车展上,理想MEGA闪亮登场,1小时卖出1万单,“冲击行业天花板”的新闻立刻在各路群聊刷屏。但等车型正式上市,却碰上了“负面舆情”,就算订单是真,也没能兑现预售时的火爆景象。理想汽车内部人士说,首批预订转化率大概三成,后面交付量急转直下,月销量还不到五百辆,高开低走这剧本多少有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味道。

订单数据好看的背后还有一波“兼职水军”在默默助攻。上海有大学生就说,自己接过新车预售会的下单任务,现场操作,24小时直接退款,报酬百来块。对品牌来说,薅点“小订”数据,成本还真不高,巨额营销投入里只是九牛一毛。谁都懂,小订粉饰门面,是给用户也给投资人一个台面上的信号,至于最终卖了多少货,细节里才见真章。

实际上,这些大路货的“小订”数据都越来越没谱,汽车圈的小订竞赛早就玩出了花。比如今年8月15日,智己新一代LS6亮相,30分钟内小订破万。这种套路已经是标配,预售权益加补贴,售价还能低于预期;岚图汽车也不服输,一小时就破万,极氪更猛,极氪9X一小时小订数据攒了42667辆,网友们都不免心生疑虑:你这数据究竟有几分靠得住?

汽车新车小订火爆,水分渐多,最终交付才是真考验-有驾
汽车新车小订火爆,水分渐多,最终交付才是真考验-有驾
汽车新车小订火爆,水分渐多,最终交付才是真考验-有驾

行业大V们也不是吃素的,孙少军做了一波基于门店和新增订单的静态测算,认为极氪9X的数据可信度还凑合。但说到底,极氪500门店也是杯水车薪,真有这么大的动能,其他同价位品牌凭啥被甩出几条街?比如问界M9,一小时预售才3800辆,急得都能嗷嗷叫。

就在大家还在琢磨极氪9X的小订成色,这边问界M7新款交了大招,24小时订单冲到15万辆,堪比小米YU7。这些数字爆炸度堪比天上掉馅饼,可你细品一下,会发现其中猫腻比豆腐渣还松散。哪怕不去质疑每一份订单背后到底有多少真实意愿,但数据的“水分”这几年是越来越大。

深层原因不难找,市场竞争白热化,新能源品牌们哪怕把眼没拉圆,也得在数字上制造高潮刺激眼球。只要有个好的成绩,老板直播、CEO上阵,跟用户连麦互动,造势就能拉满。生怕慢一步,第二天朋友圈都刷不起来。

实际上,行业内的“小订竞赛”已经到了全民参与、你追我赶的地步。曾在小鹏和阿维塔干过副总裁的李鹏程怼得也够直接:“据不完全统计,光是今年,中国乘用车小订突破了5000万辆,其中80%都是新车发售72小时内搞定的。”你没看错,5000万辆,按理说全国人手一辆都不止,两家有车三家还剩一辆。但对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全国乘用车累计批发才1793.4万辆,零售1469.8万辆,同比只涨了9%。粗粮大米一比,透支了好几个长江。

小订转化率低,水分自然大。“看起来像爆款”,成了品牌营销的现实选择。造势是必须要有的,但实打实的销量,订单从“小订”到“大定”再到最终成交,差距才是真的能拉开一条河。行业世界里,大家都在口嗨“预售神话”,谁能把大饼做得漂亮,谁就容易吸引流量和资金。

从功利角度来说,每出一辆“爆款”,媒体和用户就被吸引得一波高潮,好比大年三十的春晚节目,要够热闹才有人买账。但菜上了桌,舆情一变,比如理想MEGA的舆论翻车,或者小米YU7交付未达预期,立马就见了底色。这种悬殊背后其实是一次又一次的信任危机。营销做得再花里胡哨,交付数字才是真刀真枪。

预售数字,现在已经成了汽车圈的“面子工程”。各家都在卷,反正一百块钱就能买数据,交付了可以退,雇一批大学生兼职水军就是简单。连营销预算里,都能看到专门为“小订”安排的部分,占比不高,但敲锣打鼓够用就行。

行业大老板自己也很清楚这事。现在新车上市,如果小订没破万,基本就算没上桌;主流车型或者竞争压力大的区间,比如20-30万价格带,品牌方对小订数字更看重,“破万”根本不够看。比起奥特曼打小怪兽,这场小订大战其实更像斗地主,看谁手里能攒出顺子、炸弹和把王。

一路看下来,这个生态圈已经把“小订”玩成了门面担当。实际上,“小米效应”已经在汽车圈蔓延,不论是CEO奔跑直播,还是社交平台问答互动,都在借鉴小米的经验。毕竟谁都知道,好的预售成绩直接建立用户心智,“爆款”不是说出来的,是用数据砸出来的。

但数据终究是冰冷的,用户买不买账才是硬道理。每年逢新车上市,从预售发布到正式上市,大家都在比谁家的“小订”更高更快更强。数据的水分也随之而涨,最后能留住的“真金白银”其实没多少。

这套流程说白了就是炒作气氛,车企要用“小订数据”向市场展示产品受欢迎程度,就算最后转化率不到5%,也能在首轮拉升关注。只不过,当真实交付统统被公布后,谁家是雾里看花,谁家是如假包换,不用说,消费者一眼就能看出春秋。

汽车新车小订火爆,水分渐多,最终交付才是真考验-有驾

车市预售造势,成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活计。真正能笑到最后的,还是那些能把“大定”变成交付的品牌。数字可以骗眼,车可骗不了用户。

汽车新车小订火爆,水分渐多,最终交付才是真考验-有驾

归根结底,火热的数据背后谁主沉浮,交付量才是硬通货。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