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起诉百万粉丝博主;因贬损i8车型被诉

当测评变成“剪刀手”:我们还能相信谁的数据?

最近,汽车圈掀起一场关于“真实”的拉锯战。理想汽车一纸诉状,将自媒体“25度考场”推上风口浪尖——不是因为技术缺陷,而是因为一段视频。这段名为《理想不理想,拥有最低风阻的理想i8续航多少》的测评,看似专业严谨,实则被指刻意隐瞒操作失误、剪辑误导观众,最终得出“i8续航虚标”的结论。粉丝超12万的账号,一次发布,全网扩散,影响不可谓不大。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评价不好”了。如果说用户吐槽是镜子,那这种选择性呈现、恶意剪裁的“评测”,更像是拿着放大镜专挑瑕疵,还把镜片涂黑了一半。理想汽车法务部明确指出,此类行为早已超出正常批评范畴,属于蓄意制造不实信息,以博取流量、误导消费者。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黑测评”并非孤例。从电池测试到智能驾驶,不少车企都曾遭遇过类似的“数据狙击”。

理想汽车起诉百万粉丝博主;因贬损i8车型被诉-有驾

有意思的是,国家最近刚发布《关于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其中明确点名打击“虚假或不规范测评”。理想这次出手,某种程度上是在响应监管号召,也是在划一条底线:你可以质疑,但不能造谣;你可以测评,但不能作假。

但问题来了:为什么一个自媒体敢这么干?答案或许是——流量太诱人。在短视频时代,一条“揭黑”视频往往比十篇客观分析更能引爆关注。有人靠“喷”车企涨粉百万,有人靠“拆台”带货变现。当利益驱动压过专业操守,所谓的“第三方评测”就可能沦为情绪生意的工具。

我们不妨反问一句:如果所有车企都得提防“剪刀手测评”,那消费者还能去哪里找真实信息?难道以后买车,只能信官方宣传片,或者干脆闭眼盲选?这显然不是健康市场的模样。

其实,理想汽车的反应也值得玩味。它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仅靠公关反击,而是直接准备走法律程序,并已完成证据固定。这种“用法律说话”的姿态,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一种信号——争议不该靠口水战解决,而应由规则和证据裁决。

理想汽车起诉百万粉丝博主;因贬损i8车型被诉-有驾

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测评会越来越“安全”、越来越“温和”?会不会导致更多自媒体因害怕被告而不敢发声?监管与表达、批评与诽谤之间的界限,依然模糊。理想起诉的不只是一个账号,更是整个内容生态的信任危机。

当一辆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成为舆论场中的符号,它的每一次加速、每一度电耗,都被无限解读。我们真正需要的,或许不是更多“权威测评”,而是重建一种共识:测评可以犀利,但必须真实;观点可以尖锐,但不能失实。

理想汽车起诉百万粉丝博主;因贬损i8车型被诉-有驾

否则,下一个被“剪”掉的,可能就不只是续航数据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