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范国飞
近日,比亚迪官方承诺,在中国市场,对所有天神之眼车辆用户在泊车辅助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兜底”。
此前,鸿蒙智行、小米、小鹏等汽车品牌也推出了驾驶辅助保险等服务,大都与保险公司合作,覆盖辅助行车和辅助泊车等功能,有些是赠送给车主的,有些则需要收费。
今年4月,相关部门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在这一背景下,车企推出的驾驶辅助保险等措施是否靠谱?车主取得相应权益后,开车时要注意什么?
图源:视觉中国
比亚迪宣称为泊车辅助“兜底”
不包括人为及车辆损伤导致的事故
今年2月,比亚迪举办智能化战略发布会,将自研的驾驶辅助系统命名为“天神之眼”,覆盖旗下王朝海洋双网、方程豹、腾势、仰望等品牌的全部车型,包含车道巡航辅助、泊车辅助、自动紧急制动等功能。
此次,比亚迪承诺,用户在天神之眼泊车辅助场景下的安全及依法由本车承担的损失,不用走保险流程,直接联系比亚迪售后处理即可,没有设置赔付上限。比亚迪特别提到,“这对用户最大的好处是不影响明年的保险费率,保费也不会上涨。”
如果事故涉及第三方,将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判定责任主体并划分责任,属于比亚迪方车辆责任的,由比亚迪承担维修或损失费用。如果判定为第三方车辆的责任,应由对方车主或对方保险公司赔偿。
图源:比亚迪官网
当然,并非所有情况都适用泊车“兜底”,部分人为因素和车辆损伤因素除外。比如,因私自加装、私自改装、未按照用户手册正确使用车辆等人为原因导致的事故,或因操作失误导致车辆未进入泊车辅助功能引发的事故都属于免责条款。此外,因车辆损伤或零部件损伤问题导致的泊车辅助系统异常或算法失误也不能获得相应赔偿。
“车主使用泊车辅助功能时,如果发生事故,需要24小时内联系比亚迪官方客服,提供相应的证据,比如事故经过、现场照片或视频、行车记录仪视频、事故认定书等,比亚迪的技术部门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后,给出相应的处理方案。”潮新闻记者以车主身份致电比亚迪官方客服,对方回复说。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累计销量超过214万辆,天神之眼智驾车型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辆。
“在所有的驾驶辅助场景中,泊车辅助场景比较单一,再加上车速比较慢,风险相对可控。比亚迪为泊车辅助安全和损失‘兜底’,展现技术实力的同时,对销量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张翔接受潮新闻采访时说,“但要注意的是,车企既是相关服务的提供方,又是事故理赔的界定方,车主发生事故后需要保留足够的证据,才有机会获得理赔。”
不少车企推出驾驶辅助保险
要特别注意条款内容
除了比亚迪,不少品牌此前也推出了为驾驶辅助的安全与损失“兜底”的服务,但大多是与保险公司合作的。
2024年11月,平安产险与赛力斯推出驾驶辅助保障服务计划,提供驾驶辅助责任风险保障方案。同月,华为鸿蒙智行针对问界全系新增驾驶辅助无忧服务权益,场景包括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及领航辅助等,权益时长为自权益激活后12个月,最高保障权益上限500万元。“权益到期后可以自行购买,每年4000元。”问界官方客服告诉潮新闻记者。
2025年2月,阿维塔也推出“驾驶辅助无忧”服务项目,最高保障额度达600万元,权益保障范围包括泊车辅助、车道巡航辅助、驾驶领航辅助等。
同月,小米汽车宣布将联合头部险企发布驾驶辅助保障服务,最高保障金额达300万元,但目前还处在内测状态。“内测用户需要满足几个条件,包括车主购买了官方合作的保险公司的保险,名下拥有驾驶辅助功能的非运营车辆,没有违法驾驶行为,且没有发生过相应的事故,就有机会收到内测邀请。” 小米汽车客服表示。
图源:小鹏汽车官网
此外,小鹏汽车也推出了驾驶辅助安心服务,包括驾驶辅助行车和泊车功能,每年年费为239元,最高赔付100万元。
具体来看,如果车辆在保障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导致车上人员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按事故中本车应承担的赔偿金额扣除车险及驾驶人意外伤害保险应赔付的金额,对剩余部分进行补偿,每一起特定事故每座补偿限额为20万元;如果车辆在保障期间发生意外事故,导致第三方人员发生人身伤亡事故或财产损失,按事故中本车应承担的赔偿金额扣除车险应赔付的金额,对剩余部分进行补偿,每一起特定事故补偿限额为100万元。
一位行业人士认为,不少车企推出的驾驶辅助保障还属于试水状态,某些条款规定的内容并不完善,后期容易引发纠纷。
在张翔看来,目前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法律规定不完善,尚未明确不同驾驶情景下的责任认定规范,导致驾驶辅助场景人机定责难。同时,数据监管与立法需要健全,法律尚未明确界定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和保护权,导致事故发生后,汽车制造商、系统供应商、车主以及保险公司等各方主体在数据交互过程中面临诸多困惑与争议。
张翔提醒,虽然车企提供的驾驶辅助保险服务为行车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但驾驶员仍旧是车辆的法定责任人,开车时要保持对车辆的控制,以免陷入理赔的纠纷当中。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