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说现在汽车市场啥最卷?绝对是新能源轿车。前两年还都是“只要能上路,就能上量”,现在光靠价格低、配置高已经不能保证爆卖了。要不然你说比亚迪自己都觉得一个月八千多台“不合格”,这心气儿放别家身上,得让同行集体“酸掉牙”。咱是真得问一句:销量标准越来越变态,到底是车主的口味变了,还是厂家胃口吊太高?
你看这比亚迪秦L EV,外形是让人挑不出啥刺,轿跑溜背、贯穿尾灯、年轻范儿满满,就冲着长得好看,这车路上也总能看到小伙子小姑娘往展车窗户上贴着看,心痒痒的那种。可问题你一进车内,那股家用风格呼啦下把你拉回来,塑料感再好,搭配还是有点“老三样”,和外壳气质有点割裂。这不就让年轻人犯嘀咕,买吧,嫌不够炫酷;不买吧,越琢磨越觉得差的那一口气其实挺关键。
再说空间,这四米七二车长,看着像紧凑型,轴距两米八二又是实打实的中级车表现。能用小身板塞下大空间,这绝对是比亚迪的强项。你回过头看看其他牌子,尺寸数据经常中看不中用,真正让人舒服还是得看实际空间。这块比亚迪没偷奸耍滑,属于打磨得非常细了。
你得承认,这几年大家都被培养得挺挑剔。你说车动力不行,没人乐意搭理;说续航短,秒被淘汰;上了快充,下雨也能用,才会觉得“这才叫新技术”。秦L这套e平台3.0 evo、后驱、545公里续航、30分钟快充,按照电动车标准看,确实给力。但问题还在于,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这些基础盘了,他们希望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像高配的享受。
那比亚迪这波算是明白了啊,先是干脆利落给你来个云辇版,“云辇-C”悬挂直接下放,之前只有高端车能用的技术,这下十二三万的小轿车直接能拥有。这玩意到底牛在哪?说白了就是让你过坎儿和减速带跟漂在云上差不多,比一般传统悬挂可厉害多了。
还有那什么TBC爆胎应急稳控系统,高速要真出了意外,它能通过独立控制轮子稳定车身,比你手忙脚乱瞎打方向好多了,再加上辅助驾驶,合着是把高端味儿直接往低价位砸,堆料诚意能说没吗?
上述技能都到位了,可就一个难题绕不过去:价格降了,料堆高了,年轻人能不能因此心动掏腰包?其实这问题说起来简单,归根结底还是“品牌心智”每年都在变。以前买比亚迪许多人是看性价比,现在讲究个调性和逼格,内饰、科技感、甚至那一块儿屏幕的设计都掂量半天。你看现在大家讨论新车,有几个是光看发动机的?潮流就是这么个回事儿。
我觉得比亚迪的赌注下得不小。说白了,这就是二选一:从前是“你只需把基础做扎实”,现在得拼命堆配置、拼价格,打了半天发现,最终消费者愿不愿买单,更多是看品牌怎么调动用户“情绪价值”,而不仅仅在于具体某一项参数是不是突出。所以你会发现,秦L光是稳字当头,市场也会嫌“太稳了没意思”,就像考试老拿90分,刻板优秀但缺点惊喜。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点真味儿:现在中国汽车市场比的不只是你会不会生产设备,市场越来越讲究“创新”,而且是创新得有用,用得爽,最好还能让朋友圈都羡慕。比亚迪要解决的,其实不是吊打多少竞品,而是如何消除人们对“家用牌+高性价比=中庸无趣”的这种预设印象。
另外,还得聊聊消费升级。消费者早过了单纯花钱买硬件的年代,对生活品质要求是全方位提升。比亚迪要破局,得给年轻人点能吹牛的理由。比如你跟朋友说,我这车有魔毯悬挂,爆胎都能控得住,大家才要听你显摆两句;要不就容易沦为“你怎么也开比亚迪啊?”、“哦,便宜吧?”——一旦被贴上纯价格标签,想上档次就很难了。
其实比亚迪是国内第一个把“新技术大招”直接砸进主流家轿的,之前大部分技术都是留给豪华或者旗舰级别的。现在豪气一把,12万拿下云辇、辅助驾驶、全家舒适,走的路子真就像是在考验市场底线,喊一句“再不卖破万都说不过去”其实不是夸张。

但我真觉得,这种打法绝对撑不了多久。一方面,同行会迅速跟风,别的品牌的高端配置也会下放,大家又回到一条起跑线上。另一方面,消费者的眼光因为这些堆料不断抬高,你再推点新花活都不算稀奇,变成“卷无可卷”,品牌如果没跟上节奏,人心思变,销量想长红可太难。
要说翻不翻盘,我觉得要看两方面。一是口碑能不能再创新,也就是这些“高端配置”真的有用不鸡肋,二是年轻人是不是愿意给比亚迪贴上“先进、酷、有档次”的新标签。只要市场不再觉得“廉价”、“过于家用”、“品牌没逼格”,秦L EV云辇版真有可能打个漂亮翻身仗。
那回头看,比亚迪的这招算不算王炸?表面上是,把高端科技搞到最低门槛确实吓唬住了对手。但本质上是比拼谁能不断刷新大众认知,一旦大家审美疲劳,就得再整出新鲜刺激。这事儿,就跟手机圈一模一样,堆参数之余,还得让用户觉得“买了你的东西,我比别人先行一步”。不然技术再好,价格再香,顶多做个备胎,做不成“真爱”。
讲真,今天中国汽车产业可以这么干已经很厉害了,十年前谁敢想一辆十来万家轿能用豪车黑科技?卷是痛苦的,但卷出来的是进步。只是比亚迪、所有国产品牌都得记住一条,消费者的胃口是被你们自己惯出来的,“不合格”的标准也是你们自己定的。接下来只有不断给惊喜才能保住热度,单靠一两下王炸,指望长长久久,那可容易“炸糊”——这才是中国制造业现在最刺激,也是最让人头疼的地方。
到底这个12万的云辇不知道能不能彻底翻盘,但能确定一点,北京上海广州街头要是再多起来一批贴着BYD标的“炸天小炫车”,那比亚迪给自己又加了分;而要是哪天消费者喊出“这车挺酷,不是老爸辈儿的选择”,那就真的翻盘了。问题是,这条路每一步都得走得更有想法,不然下一个“八千台不合格”的故事,早晚还会重演。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