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夏比银河M9性价比低,价格明显偏高却配置不足,即使2026款厂家降价我仍看衰这个车型的市场竞争力
前几天我在朋友圈刷到个表,夏的销量数据不对,突然想到这车的问题真不少。别说我偏心,刚查了对比,夏和银河M9的差距还是挺明显的。按理说,涌现出很多像样的MPV市场,夏怎么就那么难堪?我觉得,可能是成本控制——或者说,夏真就不值这个价。
先说空间,银河M9大一圈。大小,比夏多出个能放进一只中型行李箱的空间(算上后排腿头空间,估算面积多了个30%以上),这个差距不是吹的。再看电池,银河M9高配搭载41度电,夏最高才36度。这个差别你用一两次充电就能感受出来:续航、充电快慢,差太明显。尤其冬天,天冷时,电池的表现差很多。你说,索性夏的电池容量都偏低,本身给后续加大空间这些环节都在打折。
关于激光雷达,最火的无疑是自动驾驶辅助。夏2026款,只有顶配才配激光雷达(估算配置比例大概20%),大部分车还是用单目摄像头或雷达。而银河M9,其他中低配也都配备,除了基本版。人家多下一步了。为什么会这样?难道成本高得离谱?我觉得,造激光雷达,硬是比传统传感器贵上个几倍,没错,但为什么蓝牌SUV比如钛7、市场上都能卖到17万,银河M9配置还算均衡,价格却高出不止3万?这就说不过去了。
价格方面,夏比银河M9全系高出三万多。你想啊,20万左右的车,要的是性价比,不是溢价。轻轻一算,夏的售价,实际上就比银河M9的最低端还贵个百分点。作为一个凡人,我猜测:供应链可能是个原因。比亚迪的芯片和激光雷达的成本都在快速上升,夏的入门车型配置不足,反而溢价,显得不合适。这个也让我想到:夏的成本链或许比同级别SUV还高。尤其是它的第三排,比六座更牛,空间更大,但这意味着额外的制造成本。两边的侧滑门,实际上成本比普通车高不少,怎么说也得多花不少钱。
你还别说,MPV市场销量本身就不大。像GL8、塞纳那些,利润可都在那——成本高,加上品牌溢价。夏定位高端MPV,似乎想走商务路线,但大部分消费者中,商务和家用的界限很模糊。导致销量受影响,生产成本自然就高。盈利压力大逼得厂家不得不给价格抬高。
其实我一直觉得,MV绝对不只是商务两个字。像钛7这样,虽然贵,但如果你考虑到车的用料、整车体验,价格还能说得过去。比亚迪夏,专业点说,就算降到2026款,未来还能继续拼价格战,但我还是觉得没戏。别搞错了,我不是说比亚迪不好,技术在后台支持,但这个车的市场定位真不太明确。
你觉得像夏这样偏贵、配置不足的车,还能撑多久?或者说,消费者会不会开始更看重性价比,转向那些更实在的车型?嗯,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别克和丰田的MPV,价格都挺贵的——他们的品牌溢价和配置,确实都没得说。你看,一分价钱一分货,消费者买单的心理其实很简单。
我也在猜:是不是比亚迪自己都觉得夏不太够快?市场的接受度、销量的压力不断逼迫他们调整,但我们都知道,从成本到市场,走完一遍,真不容易。
其实我心里还挺挂念的:为什么不把这个钱花在用料上?比如加入主动安全,或者优化内饰,提升舒适性。谁注意这些?而且除了价格和配置外,这车的未来能不能持续卖得动?我没细想过,但总觉得,不是单纯靠降价能解决的问题。
不知你怎么看?你有没有觉得,比亚迪夏和银河M9的融合还不够好?还是市场还没准备好?我印象中,朋友说合适的选项都是对的,但这次我真觉得让人失望。或者,正因如此,市场才需要点新鲜血液。
想问一句,像夏这种车,未来还能长得更高吗?还是价格战会打到一个临界点,最终让利润变得很薄?或者说,价格一降,是因为它自己也想不出别的办法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