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辟谣,特斯拉市值蒸发2100亿,别只信PPT

最近,一则关于特斯拉人形机器人的消息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结局却出人意料。

事情是这样的,起初有消息传出,说是一家美国的植物基制药公司,名叫PharmAGRI,准备和特斯拉达成一项大合作,计划采购多达一万台特斯拉最新研发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

按照传闻的说法,这些机器人将被部署到该公司的农场和药品生产线上,用来干活。

马斯克辟谣,特斯拉市值蒸发2100亿,别只信PPT-有驾

这个消息一出来,立刻就点燃了市场的热情。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万台能够像人一样工作的机器人进入工厂和农场,这可不是科幻电影里的情节,而是即将发生的现实,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应用迈出了巨大的一步。

对于一直期待这项技术能改变世界的投资者和科技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然而,就在大家兴奋地讨论这个话题时,特斯拉的掌门人马斯克本人,却在社交媒体上亲自出面,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给这件事定了性。

他只回复了两个字:“假的。”这两个字就像一盆冷水,瞬间浇灭了市场的狂热。

消息被证实是假的之后,资本市场的反应立竿见影。

就在当天,特斯拉在美国股市的股价下跌了超过百分之二,收盘时报416.85美元。

股价的下跌直接导致了公司市值的缩水,一夜之间,特斯拉的市值蒸发了整整300亿美元,换算成人民币,这是一个超过2100亿元的惊人数字。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为什么一个关于机器人的假消息,能对一家主要业务是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的公司,造成如此巨大的影响?

一家公司市值的涨跌,难道不应该主要看它的汽车卖得怎么样,利润高不高吗?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华尔街,也就是全球资本市场,究竟是如何看待特斯拉这家公司的。

在很多专业投资人眼里,特斯拉早就不单单是一家汽车公司了。

如果仅仅把它看作和丰田、大众一样的传统车企,那么它的市值早就高得离谱了。

实际上,市场之所以愿意给特斯拉如此高的估值,更多的是在为它的未来买单,是在投资马斯克描绘的一个个充满科技感的未来蓝图。

一位证券公司的首席策略师就曾明确表示,投资特斯拉,本质上就是一场赌注,赌的是马斯克能把过去只存在于科幻小说里的想象,变成普通人都能接触到的现实。

马斯克辟谣,特斯拉市值蒸发2100亿,别只信PPT-有驾

在过去几年里,这个蓝图的核心是“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就是Robotaxi。

市场期待特斯拉能够率先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技术,从而彻底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

但是,完全自动驾驶技术的实现难度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期,进展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快。

于是,为了继续支撑起市场对未来的想象空间,马斯克和特斯拉需要一个更新、更宏大的故事。

人形机器人“Optimus”就这样被推到了舞台中央。

马斯克自己也毫不掩饰他对机器人业务的巨大期望。

他曾经公开预测,未来特斯拉公司大约百分之八十的价值,将来源于人形机器人业务,而不是汽车业务。

为了让这个新故事更加深入人心,特斯拉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比如,在今年九月初,特斯拉专门在中国开通了名为“TeslaAI”的官方微博账号,发布的第一条内容就是展示其人形机器人的照片,还配上了拟人化的文字:“我一直在努力改善自己的身材”。

此外,特斯拉还公布了雄心勃勃的生产计划,声称预计在2026年就能开始批量生产Optimus机器人,并且希望在五年内达到每年生产一百万台的规模。

更重要的是,特斯拉发布了其未来发展的“宏图计划第四篇章”,明确将公司的战略重心从电动汽车和能源,全面转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

经过这一系列高调的宣传和规划,市场已经普遍接受了这样一个观念:特斯拉的未来在于机器人。

那则关于一万台机器人订单的假消息,之所以能产生那么大的威力,正是因为它恰好迎合了市场的这种期待。

它让人们感觉,那个遥远的、关于机器人的宏伟蓝图,似乎突然之间就要落地了,不再是PPT上的概念,而是即将产生真实收入的业务。

所以,当马斯克亲自出来辟谣,告诉大家这个好消息是假的,那个美好的图景瞬间又变得遥远和不确定了。

马斯克辟谣,特斯拉市值蒸发2100亿,别只信PPT-有驾

市场的失望情绪集中爆发,反映在股价上,就是那蒸发掉的2100多亿人民币。

这笔钱,实际上是市场为这种“预期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所付出的代价。

这件事也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科技发展的不同路径。

马斯克和特斯拉所代表的,是一种“梦想驱动”的模式。

他们擅长描绘一个极其宏伟和颠覆性的未来,以此来吸引全球的资本和人才,为高风险、高投入的前沿科技研发提供支持。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加速某些领域的突破。

但它的风险也很明显,就是整个体系都建立在对未来的信念之上,一旦这个信念发生动摇,就可能引发剧烈的市场波动。

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上,则走出了一条更为务实和稳健的道路。

我们可能没有像特斯拉那样,一开始就高调宣传一个人形机器人将如何改变世界,而是更侧重于将现有的机器人技术,应用到国民经济的各个具体场景中去,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在我们的汽车制造、电子产品组装等现代化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业机器人手臂,每天都在不知疲倦地进行着焊接、喷涂、搬运等工作,它们的效率和精度远非人力可比。

在大型的电商物流中心,各种形态的自动分拣机器人、搬运机器人如同工蚁般穿梭,大大提升了包裹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

在一些餐厅里,我们也能看到机器人服务员在送餐。

这些机器人可能外形上不如人形机器人那么酷炫,但它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工具,已经深度融入了我们的产业链,每天都在为社会创造着真实的价值。

我们是先让机器在它们最擅长的领域“上岗就业”,在实践中不断积累技术、降低成本、完善应用,然后再逐步向更复杂的场景拓展。

这条路可能看起来没有那么激动人心,不会因为一两个消息就让市场大起大落,但它构建的产业基础非常扎实,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它追求的不是一个遥远而绚烂的“空中楼阁”,而是要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一座能真正支撑起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大厦”。

特斯拉的这次风波,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不同科技发展路径的特点,也提醒着我们,任何一项颠覆性技术的成熟和普及,都需要时间和耐心的检验,不能仅仅依赖于美好的故事和市场的狂热。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